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建立周围神经端侧缝合加搭桥的动物模型。2.比较其与神经端端缝合对损伤神经再生的影响。3.比较其与单纯端侧缝合对损伤神经再生的影响。4.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影响神经再生效果的机制。
材料与方法: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A组将左后肢腓总神经自其从坐骨神经分出8mm处呈45°角切断,并直接行端端缝合。B组将切断的腓总神经远端以45°角端侧缝合于胫神经干,缝合口胫神经外膜开一直径1mm的圆形小窗,腓总神经近端翻转100°缝合固定于附近肌肉中。C组同B组行端侧缝合后,在腓总神经(端侧缝合点下游10mm处)和胫神经(端侧缝合点下游5mm处)的外膜上各开一直径1mm小窗,取近端腓总神经5mm节段,分别以45°角端侧缝合于腓总神经及胫神经开窗处,形成端侧缝合点远侧的神经搭桥,残留近端腓总神经翻转100°缝合固定于附近肌肉内。各组的右后肢作为正常对照。分别于术后2周、8周、16周对再生腓总神经及正常对照行神经电生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检查,分析并比较神经传导速度、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神经纤维计数、神经超微结构等指标,行相应的统计学处理。
结果:神经电生理:术后第2周,A、B、C组腓总神经的NCV及CMAP没有显著差异8周及16周时,C组明显优于B组(P<0.05),而A组明显优于B、C组(P<0.05)。组织学及图象分析:2周时A、B、C组腓总神经再生神经纤维极少,神经纤维计数组间没有显著差异8周及16周时,C组明显优于B组(P<0.05),A组在8周和16周时均明显优于B、C组(P<0.01)。神经超微结构:16周观察组A组再生腓总神经髓鞘分布较正常组稀疏,形状较规则,少数外观不光滑,髓鞘厚度基本一致,髓鞘内轴浆均匀,极少数可见空泡。B组髓鞘较A组稀疏,可见较多大小不一致、厚度不均匀的不成熟髓鞘,部分髓鞘内轴浆可见空泡,髓鞘外可见较多雪旺细胞。C组髓鞘分布较B组致密,但不及A组,不成熟髓鞘的数量明显较B组少,板层结构清晰,轴浆内空泡较B组少,神经整体的成熟度较B组高。
结论:加行神经搭桥可以显著提高神经端侧缝合后再生神经纤维的数量与质量,但搭桥的效率并不高,其神经再生效果仍明显差于经典的神经端端缝合,尚不能代替后者成为神经损伤修复的首选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