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南北朝文学互动的研究,多关注南朝文学在北朝的流传,而对北朝文学之南传,关注不够。本文以北朝文学为立足点,以南北朝文学、文化交流互动为视角,从历史、社会、文化、制度等多角度、多层面入手,立体描述北朝文学区别于南朝文学风格特质的形成、发展、演化进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北朝文学对南朝文学在文学创作、文学观念、文人心态上所产生的影响。通过研究,试图达到扩展北朝文学、文化研究;深化南朝文学研究;补充南北文学交融研究中某些缺失环节的目的。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南北分立与北朝文学的形成。永嘉南渡后,南北朝士人在社会环境、发展条件、士人心态等多方面存在的差别,是南北文学分化产生的基础。在此后的发展中,北朝文学经历了早期的困顿,到自觉继承汉魏风骨精神的过程,并逐渐形成了以“气质”为主要特质的文学风貌。而南朝文学在走向日益柔靡的同时,也自觉地寻求刚健气息。第二章,以北魏汉化及其与南朝正统之争为切入点,探讨其对北朝文学发展之影响。北魏早期汉化经历了被动汉化到主动汉化的曲折过程,在此过程中,北魏拓跋氏认识到政权的稳固需要得到汉族士人的支持,而汉族士人认识到,汉化并不是朝夕而至之事。因此,北朝文学在汉化的曲折徘徊中,缓慢发展。汉化之目的一在于得到辖内士人认可,一在于与南朝一争正统。以此看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礼制建设、以及对文学的推进,无不充斥与南朝一争正统的诉求。第三章,以聘使为中心,探讨聘使往来对南北文学交流的影响。在对聘使选拔、聘使具体职责等问题进行细致考论的基础上,以李彪使南为典型案例,探讨北朝出使南朝时,从上层到使者对南朝文化抱持的态度,以及南朝士人对北朝使者的评价等问题。南北朝交聘因历史条件不同,与先秦两汉的外交形态有明显差别,其对南北文学的交流,亦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第四章,以胡乐南传及其对南朝文学的影响为主要内容。作为胡乐代表,“羌胡伎”与鼓角横吹曲同属于横吹曲系统,其哀、响、俗的主要特征,深刻影响了南朝后期的文学风格。北朝民歌《敕勒歌》的南传,与六镇一带武人文化南下的历史背景有密切关系。南朝文学对北方“陇首”意象的接受与改造,可从侧面反映南朝文学对北方意象的态度,及其在文学中应用的方式。第五章,以北僧南下与南北文化交流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晋宋之际北僧南下之表现形态进行细致梳理,对其南下原因及文化意义进行探讨。北僧南下对南朝山水意识的演进关系密切,以会稽僧团、庐山僧团为代表的群体,对晋宋间山水诗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北僧南下过程中,南北僧人之间的论难,不仅对南北宗教交流、文化交流意义重大,其论难思维方式,对南朝论难文之发展,亦有间接影响。第六章,以北朝文人及作品南传,以及南朝文人入北后的改造为中心,讨论文人流动所产生的南北文学碰撞及其文学意义。其中,温子升在孝庄朝诸多政治事件中“柔顺文明,志存讨贼”,具有光辉的政治人格,其作品南传至梁朝,受到梁武帝的高度评价,得力于陈庆之北伐时期将其作品引入南朝一事。北周李昶文学风格的几次转变,能够清晰地展现西魏北周文学的发展轨迹,其与南朝文宗徐陵的交往,能够从侧面反映南朝文学对待北朝文学的态度。颜之推进入北朝后,因为经济条件、政治环境、文学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其生活状况、为政态度、文学观念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与颜之推类似,入隋陈人因受到来自山东、关陇、南朝梁人集团的排挤,其文学多以奉和为主,间以表达仕宦不畅的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