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人工气候箱并综合应用数理统计方法,以‘天山二号’白灵菇为材料进行了母种培养阶段和栽培期内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因子和环境因子优化试验;研究了白灵菇在棉籽壳培养基中降解和利用木质纤维素的规律;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胞外酶活性变化规律;低变温促进原基分化的生理机制以及不同条件培养基对于实体蛋白和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白灵菇生长的最佳碳源是麦芽糖和蔗糖;最佳N源是酵母膏和蛋白胨。菌丝生长的适宜C/N是10:1-40:1;适宜N%为0.15%-0.27%。母种培养基的最佳配方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酵母膏5g、MgSO40.5g、KH2PO42g。适于作原种培养基的主料为高粱粒、玉米粒和棉籽壳。适于作生产种培养基的主料是棉籽壳。料袋栽培条件的最优组合是养菌温度24℃-26℃,培养基含水量65%,pH值5.5-7.5。菌丝是否经过后熟对出菇率和生物转化率影响极大,超过20天后熟时间的影响则不再明显。白灵菇菌丝后熟的最佳条件是后熟温度25℃、后熟时间40天或后熟温度30℃、后熟时间20至30天。出菇率高低受低温刺激天数和温差的双重影响。反复变温出菇的整齐度好于单向变温。适宜白灵菇原基分化的温度是4℃~10℃,适宜处理时间是9~12天。培养料C/N和N%均对白灵菇菌丝生长、现蕾时间和生物学效率有影响。适宜C/N为28:1-43:1,适宜N%为1.2%-1.8%,最佳为1.6%-1.8%。培养料主料的种类明显影响白灵菇的生长发育,以棉籽壳为主料菌丝长速快、现蕾早、生物学效率高。菌丝接受低温刺激能降低纤维素、半纤维维素酶和酸性蛋白酶活性,提高淀粉酶、漆酶、中性蛋白酶、糖原降解酶活性。低温能引起菌丝内的糖原降解,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代谢。菌丝后熟过程伴随着菌丝体内营养物质的积累,后熟完成后蛋白质含量增加180%,多糖增加52.4%,可溶性总糖增加55.6%。胞外酶在整个生育期内的活性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在菌丝生长阶段较低,原基形成后活性急剧增加,子实体采收后活性开始下降。漆酶和淀粉酶在整个菌丝生长阶段保持相对稳定,且在菌丝生长初期表现出比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更高的酶活性,二者的活性在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子实体采收后进一步下降。酸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在菌丝生长阶段表现比较稳定的活性,子实体生长阶段活性明显增强,整个生长阶段酸性蛋白酶的活性明显高于中性蛋白酶的活性。培养料C/N和N浓度均对胞外酶活性产生影响。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漆酶均有较高酶活性的C/N范围是28:1-54:1,N%范围是1.4%-1.6%。白灵菇在整个生长期内以降解木质纤维素为主,生殖生长阶段更是以木质纤维素为主要碳源,非木质纤维素主要在菌丝生长和菌丝后熟阶段被利用。在整个生长期内,纤维素降解40.24%,半纤维素降解32.06%,木质素降解34.61%,木质纤维素总降解35.52%。并且木质纤维素的降解速率和降解量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降解速率在菌丝生长和后熟阶段较低,生殖生长阶段明显加快。在不同生长阶段木质纤维素的各成分被优先利用的次序存在差异,前35天优先利用木质素,且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三者平衡利用,后熟期间优先利用纤维素,原基分化期优先利用半纤维素,子实体生长阶段主要利用纤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