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根据时代发展要求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为今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了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需要我国农村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而农村能否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因此本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有全国代表性的抽样调查,在分析我国农村公共投资类型、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影响和制约我国农村公共服务有效提供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为将来我国培育和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我国新世纪建设和谐社会目标提供一些决策参考。
本文首先利用全国6个省、36个县、216个乡镇共计2459个村有全国代表性的抽样调查数据对农村村级公共物品投资状况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包括农村公共投资规模、区域分布、公共投资资金的来源及其投资目的等。研究表明,我国农村的公共物品投资项目数量虽然比日本等东亚国家在经济快速转型时要小一些,但相对而言比其他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同类投资活动要多一些。和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有所不同,现在我国农村投资的重点是投向公共物品,包括那些最重要的公共投资及有环境保护效应的项目,而不是那些发展生产类的投资。我国农村公共投资的主要目的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研究期间的农村公共投资主要目的是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农民收入和环境保护。而且研究还发现农村村一级组织和农民自己负担了村级公共物品投资的很大一部分。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农村社区公共物品投资策略和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对于农村公共投资,既要照顾不同地区不同的需求,还要考虑到区域协调发展。比如,工商业发达的村相应地会对村级公共投资提出新要求,研究发现这类需求主要是由他们自主提供。对于那些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村,由于外出务工人员从本地公共投资中获得的效用相对较小,因此这部分村民就不那么愿意对村里进行公共投资,这需要引起重视。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看,研究发现上级政府的公共投资更多地投向贫困地区、偏远山区、农业生产条件差的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因此,研究表明近期我国农村公共投资战略总体而言有助于统筹区域发展,降低区域差异。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包括农村民主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提供水平的提高等许多方面。本文通过建立一个理论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计量经济分析模型,并进而采用全国代表性的数据实证验证村主任直接选举,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村公共投资的影响,得到了如下一些结果:研究发现由于选举人激励的存在,农村村民直接选举对农村公共投资有显著的正的影响。农村税费改革在减轻了农民负担的同时,对农村公共投资有一些负面的影响。也就是说农村税费改革后,由于融资渠道减少和村可支配收入下降,灌溉和学校建设维护等重要的农村公共投资项目显著的减少。对于道路公共投资项目,虽然税费改革对于村一级的道路公共投资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由于上级投资的显著增加,基本上抵消了税费改革对道路投资项目的一些负面影响。这说明从政策实施的角度来说,税费改革后上级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公共投资力度,同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的公共服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