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诠释翻译活动和翻译现象的一个崭新的视角,是生态翻译学建立的基础。翻译适应选择论把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简单的说就是译者的适应加上译者的选择。这里的“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这个定义表明了翻译活动中无论是“适应”还是“选择”,都是由“译者”完成的;适应——是译者的选择性适应;选择——是译者的适应性选择;译者集适应与选择于一身。译者的适应和选择包括对“需要”、“能力”与“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选择。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框架,研究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旨在说明译者林语堂对翻译文本《浮生六记》及翻译策略的选择取决于其对“需要”、“能力”与“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选择。根据理论,译本的产生过程分为两个阶段:自然选择译者和自然选择译本,即译本选择阶段和翻译(重构)阶段。在译者对译本的适应选择阶段,译者适应的是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的渴求以及他自身的生活态度和个人兴趣。该部分探讨了译者林语堂对外部需要及其内在需要的适应/选择。二十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文学处在转型阶段,绝大多数的中国翻译者从事着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工作,以此期望改进中国的语言和文学。同时,历经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工业革命及经济大萧条时期的西方世界的人们,意欲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中寻求治疗现代文明病根的药方。然而,作为一个在国外生活的中国人林语堂非常关注西方世界的需要,主要致力于汉英翻译。当时他选择去翻译《浮生六记》,主要是向西方的人们介绍中国文化,再加上《浮生六记》所反映出的中国文人的处世哲学、性格气质符合他的性情和自身的人生态度。同时,也满足了他当时特定心理状态及其自我表达、寻求宣泄的内在心理需求。该部分接着论述了译者林语堂对其能力的适应选择。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总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选择那些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作品去翻译,提高译品“整合适应选择度”。该能力包括译者的双语能力、双文化能力,及其在译语中保留原文文学风格的能力。该部分首先探讨了《浮生六记》的文体特征与其文学观的契合之处。林语堂提倡“闲适”文体和“性灵”文学;《浮生六记》具有明显的“闲适文体”特征,并且颇具“性灵”作品之风格。选择翻译《浮生六记》是林语堂对其能力的适应/选择。该部分解决了为何林语堂选择翻译《浮生六记》这一特定文本的问题。随之介绍了林语堂的双语及双文化能力。最后阐述译者林语堂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选择。翻译生态环境包括原文,原语及译语系统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均可纳入语言、文化、交际等不同的维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多维度地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做出与翻译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不同选择,即所谓“适应性选择”。.本文选取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分析林语堂英译表情类文本《浮生六记》过程中的适应和选择。林语堂认为文章之美,不在质而在体;体之问题为艺术之中心问题。因此,在语言维上,在句式层面上,古汉语和现代英语差异很大,无法保留原文的句式。出于对译文读者的责任,林语堂尽量遵循英语的句法准则。林语堂深谙东西文化,能非常熟练地驾驭汉英两种文字,在文化维上,自如地运用归化和异化。运用归化,使译文语言文体自然流畅,缩减了译文读者对原文的陌生感。同时,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译文读者对文化异质的期待,林语堂也兼用了异化方法。论文最后为结论,指出本研究的不足和意义,并对未来林语堂翻译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研究从译者的适应/选择角度,全面分析了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全过程,较全面地解决了林语堂为何选择该文本及如何翻译该文本的问题。另一方面,本研究作为一个案,可证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