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批评因为翻译活动的存在而存在,随着翻译活动的发展而发展。文学翻译批评也开始从文本到文本的单一模式向多元化发展。法国权力思想家福柯提出了权力话语理论,他认为社会制度,权力制度对话语实践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福柯认为人文科学本身就是一种权力和知识相结合的产物,它只能是某一个时期的人文科学,是这一时期权力话语操纵下的产物。不受约束的人文科学知识是不存在的,知识根本上说是一种权力形式。权力话语理论给翻译研究带来了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转变了传统的翻译观,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揭示了翻译活动的社会性。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成为专业作家后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老舍创作的社会批判意识较为显著的一部作品。作者从文化的视角刻画了祥子从“人”到“兽”的精神堕落的过程,展示了市民文化对个体生命的侵蚀。通过祥子的悲剧,老舍对暗无天日的旧世界提出了充满愤怒的控诉。小说取得了巨大成功,不同的译本迄今为止多达三十八种。 本文选取了《骆驼祥子》的两个英文译本,一是1945年美国人伊文·金翻译的Rickshaw Boy;另一个是1981年中国人施晓菁翻译的Camel Xiangzi。这两个译本产生于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时代背景之下。比较两个译本,在结局的改写与部分情节的重写、增删各有不同。本文阐述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的译者在翻译同一部文学作品时,是如何在当时的权力话语影响下采用不同翻译策略的,并用两章的篇幅对比分析权力话语下两个英译本结局的差异,权力话语下部分情节增删的选择。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和意识形态,分析阐述其中原因。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权力话语,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翻译。翻译策略的选取是与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是受当时社会文化、历史、意识形态、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等权力话语制约的。所以可以说权力话语,这支无形的法杖,不仅赋予译者不同的翻译观,而且影响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