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民居指按照传统方式、利用传统建筑材料兴建的、供百姓家庭或家族居住的建筑。作为一种文化景观或文化事象,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颇为密切。陕西省无论自然地理环境还是社会文化环境,区域差异都极为明显,传统民居有窑洞、合院、土木瓦房、木庵土房、石板(片)房、竹木房、茅草房、吊脚楼等类型。本文以陕西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结合实地调查资料与地方史志文献资料,综合运用建筑学、历史学、地理学、民俗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与方法,分析陕西传统民居文化景观的地域分异及形成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陕北长城沿线为风沙滩地区,地势相对平坦,传统民居主要是砖土木结构瓦房和砖石锢窑。陕北高原其余地方的聚落多选址在向阳的湾、沟、渠、峁、畔、川等处地势较开阔之处,主流传统民居为窑洞,以靠崖窑居多;塬面地区有少量瓦房以及土坯锢窑等的分布;石质山区、河谷阶地地貌区盛产青石,石锢窑流行关中平原传统民居以窄院为主,渭北台塬地坑院与窄院参半分布,如在千阳、岐山、扶风、乾县、礼泉、泾阳、三原等县,县北多地坑院,县南多窄院,另有锢窑、靠崖窑的分布。2.太白、凤县两县,周至、户县、蓝田等县的秦岭山区部分,合院式民居院落狭长,房屋进深长而出檐深远,屋顶以硬山顶为主流,墙体多粉刷为白色。秦岭山地盛产石材,有石板房分布。土木瓦房是陕南农宅的主流类型,在平地与山地、丘陵地带广泛分布。汉中盆地、安康盆地、商丹盆地等地势平坦区域,合院式民居为主流。依山傍水之处还分布有吊脚楼、望江楼;大巴山地的宁强、南郑、西乡、镇巴、岚皋、镇坪等县,山体由石灰岩构成,石板房居多,且数量明显多于秦岭山地。3.自然地理环境在陕西传统民居的形成机制中起基础性作用。平面布局主要受制于地形:平地区多合院式民居;山地、丘陵地带的民居平面布局多呈一字形、L形、U形。气候(日照、风雨、温度、干燥度等)对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立面形态、屋顶、墙体、建筑材料等皆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秦岭以北以硬山顶为主流,秦岭以南以悬山顶为主流且屋顶苫背轻薄、出檐深远。陕北合院的院落宽敞,东西厢房与正房之间的间距以不遮挡正房的正常采光为宜;关中盛行窄院,院落形成大片阴影区域以防夏季太阳暴晒;陕南合院则采用天井,利用了天井的“烟囱效应”;陕北传统民居的窗户大于关中与陕南地区,以利采光。生工作为天然建筑材料得到了广泛利用,靠崖窑、地坑院、土坯锢窑、土木瓦房皆为生土建筑。石质山区、河谷阶地地貌区石材丰优且开采方便,秦岭以北多石锢窑,有少量石板(片)房;秦岭以南流行石板(片)房。同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也会伴以不同的传统民居类型,不同地域也会出现相同的传统民居类型。4.经济环境首先制约着传统民居建筑材料的质量与细部装修的精美程度,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也体现在平面布局与空间处理、生产生活设施的布置上。5.传统民居的选址、营造存有一定的信仰与禁忌;平面布局与空间处理反映了传统社会的礼制思想,遵循主尊仆卑、长幼有序。移民运动加强了区域间民居文化的交流,一地的民居在迁移到另一地时,在形制上往往会加以改变以适应新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6.陕西传统民居文化地理区可以划分为黄土高原传统民居文化区与秦巴山地传统民居文化区。黄土高原传统民居文化区又可分为长城内外锢窑与四合院民居文化亚区、陕北高原靠崖窑民居文化亚区、关中平原窄院与地坑院民居文化亚区。秦巴山地传统民居文化区又可分为秦岭山地窄长形土木瓦房与石板房民居文化亚区、汉水谷地四合院民居文化亚区、大巴山地口字形土木瓦房与石板房民居文化亚区。区划受自然地理界线的限制要强于受政区界线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