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女性解放运动是在推翻封建专制的历史背景下,作为救亡图存的一部分被提出的。与西方不同,中国的女性解放运动并没有女权主义运动作前提,而是由男性提出并首倡的,男女之间不是二元对立,而是启蒙与被启蒙的协同关系。这使得中国的女性解放运动带有先在的依附性,没有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也无法赋予自己话语权威。丁玲在中国女性文学中占有不可取代的位置,她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并且一生都在主流意识形态中寻找女性的位置,在作品中言说女性的话语。为了获得和男性平等对话的权利,丁玲选择的途径是进入男性权力秩序话语中去寻求女性话语的权威,但是由于没有女性自己的话语体系,最终导致精神上的迷失,在杜晚香那里女性又重新回到了沉默状态。丁玲的女性话语的言说成了“失语”的言说。本文共分五部分:前言,主要对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特点以及女性意识在丁玲作品中的呈现形态进行了论述。第一章,主要从人物形象和情节模式两方面,分析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丁玲笔下的女性人物带有强烈的“异已感”,她们多为独语者,很少为周围人所理解,是人群中的“异类”。在丁玲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出走”或“逃离”的情节模式,这种“不完全叙述”故事模式的背后是丁玲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想象性解决。第二章,分析丁玲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是如何利用不同的叙述视角来构思自己的故事,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女性形象产生同情,从而使自己的女性话语得到认同的。第三章,探讨丁玲如何进行女性主体身份的建构。无论在爱情乌托邦中还是姐妹情谊的乌托邦中,丁玲都无法建构自身的意义,最后在民族国家的革命话语中用政治价值取代了女性个体价值。主体是在与他者对立的关系中确定的,而丁玲最后的选择却放弃了这种“差异”,在与男性“同”中,女性却失去了女性之为女性的全部含义。丁玲“失语”的言说,虽然与丁玲的个人特质有一定的关联,但其背后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女性解放运动本身的缺陷。女性必须建立自己的女性话语体系,才能在主体上真正获得与男性平等的位置。丁玲以及她的作品可以看作早期中国女性解放运动中的一个典型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