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扶贫事业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从早期的输血式救济扶贫到造血式开发扶贫,从粗放扶贫到精准扶贫,从区域扶贫到全面扶贫,从相对脱贫到全面小康,是我们的党带领全国人民经过70多年的艰苦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谱写了人类反贫困新篇章,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任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贫困地区脱贫显得尤为重要。2013年11月,习近平在考察时第一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精准扶贫不是一个静态过程,它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致贫方式。今年,精准扶贫工作已经进入收官阶段,很多贫困县和贫困村已经脱贫摘帽,仍然面临着扶贫成果能否长效巩固的问题,一些地区贫困户脱贫后返贫的现象不断出现,说明我们的脱贫基石还不够牢固,我国扶贫工作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防止返贫将是我国减贫事业的一项长期工程,任重而道远。论文选取五原县作为研究对象,五原县地处河套平原腹地,总人口30万,其中农业人口20万,耕地面积230万亩,县域总面积2544平方公里,共有8镇1乡1农场,五原县2014年以来,全县共识别贫困户5765户、贫困村39个。本文运用反贫困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参与式扶贫理论作为理论依据,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法等研究方法,选取五原县部分贫困村的贫困户作为问卷调查的对象,对贫困户年龄、性别、家庭劳动力人数等十项指标进行统计和归纳。实地调研法是对村支部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进行访谈,了解扶贫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与他们交流并借鉴一些扶贫好的建议和方法。近年来随着扶贫政策的落地以及扶贫措施的实施产生了一些问题,问题表现在:贫困户缺乏自力更生的动力、贫困户识别不够精准、脱贫后返贫现象时有发生、帮扶措施与贫困户需求脱节、精准扶贫的直接参与者没有自主权。深入分析了这些问题的成因,将成因归结为扶志与扶智结合不够、精准扶贫识别标准和程序过于单一、贫困户收入来源单一、扶贫措施缺乏针对性、贫困户后续发展动力不足等方面。列举说明五原县三个典型乡镇的具体举措和成效,提出进一步如何构建稳固脱贫的长效机制,即强化精神扶贫长效机制、完善扶贫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制度保障长效机制。以期能够实现长效机制构建,预防脱贫户返贫现象的发生。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不落下一人,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我们要积极探索、找出短板、补足弱项和优化提升。扶贫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举全社会之力来完成扶贫这项伟大的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