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中位于陕南地区最西端,为多山地貌,以陕南最大的盆地汉中盆地为核心,南依巴山,北靠秦岭,江河纵横,山地与水域共同构成了汉中多山多水的鲜明的地貌特征,且是汉江的发源地,历史悠久,融本土文化和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秦陇文化为一体,形成了人与自然、人与地缘文化和谐统一的人居生存环境。同时,汉中地域特征又影响着当地的传统民居建筑,因此,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汉中传统民居建筑在汉中盆地得以形成,发展至今。然而长久以来,汉中地区民居的研究重点多以某个典型聚落为例进行分析,对汉中整体民居建筑研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从地域特征角度进行深层次解析的更是不足,对该地区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发展都不利。基于此,本文将对汉中传统民居建筑进行研究,建立起对汉中传统民居较为系统和完整的认识。本文在地域特征视角下,通过文献收集、实地调研、测绘及访问等方法,获取汉中典型聚落和传统民居建筑的资料,并进一步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首先对汉中地区自然地理特征、社会人文特征、文化特质进行解读,对汉中传统民居产生的背景有一个全面和整体性的把握,辨析和诠释地域特征及聚落、传统民居建筑的关系。其次,选取汉中地区九个典型聚落以及其中的传统民居建筑,分别从选址、历史沿革、平面形态等方面研究聚落,并对民居建筑的现状情况、平面形制、结构方式、空间形态、材料装饰等方面进行阐述,形成对汉中传统民居从整体到局部,从群体到个体的完整认识。同时基于地形地貌、气候、资源材料、历史文化四个影响因素具体分析汉中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提高了汉中地区传统民居研究内容的完善度。最后,归纳出汉中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性及建筑形象,提出建筑的保护原则及保护措施。在深入调查和理论探究的基础上,基于地域特征对汉中传统民居建筑进行剖析,以期从具体的场景中去认知汉中传统民居建筑,从而更好地反映出其与人、社会、生活乃至地域环境之间一种内在的、有机的联系,为汉中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保护和发展提供依据,也为其他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