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螺旋CT心外膜脂肪组织定量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来源 :河北联合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ck31602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CT测量心外膜脂肪组织的体积、密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方法:141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行多螺旋CT造影检查,精确测量相应心外膜脂肪体积和密度。根据造影检查结果分为斑块组及非斑块组,并进一步将斑块组分为三个亚组,即钙化斑块组、混合斑块组、非钙化斑块组,并按照不同性别和年龄分组,比较心外膜脂肪体积及斑块侧与非斑块侧脂肪密度。以心外膜脂肪体积>85ml为暴露组,分析心外膜脂肪体积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数据录入计算机建立 Excel数据文件,两个均数比较采用 t检验,多个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心外膜脂肪体积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计算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无斑块组中,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在性别及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斑块组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大于非斑块组,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暴露组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性是非暴露组的5倍,具有统计学意义。心外膜脂肪体积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联程度女性大于男性,55岁以下人群大于55岁及以上人群。不同性质斑块组间心外膜脂肪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斑块侧心外膜脂肪密度(以CT值比较)高于非斑块侧,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斑块侧心外膜脂肪密度均高于非斑块侧;按年龄分层后,除45~55岁组外,均为斑块组大于非斑块组,存在统计学意义;斑块侧与非斑块侧心外膜脂肪密度均以非钙化斑块组的值最高,钙化斑块组最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同性质各斑块组内斑块侧心外膜脂肪密度均大于非斑块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无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者中心外膜脂肪体积与性别、年龄无关。心外膜脂肪体积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联,尤其是女性及55岁以下人群。心外膜脂肪密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心外膜脂肪体积及心外膜脂肪密度与斑块性质无关。排除年龄及性别的混杂因素后,心外膜脂肪体积仍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对长周期光纤光栅和双锥形光纤之间的倏逝波耦合作用进行了研究。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表明,由于锥形光纤和长周期光纤光栅物理边界外倏逝波之间的交叠,长周期光纤光栅产生的包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及非糖尿病的2型糖尿病的一级亲属血浆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内皮素-1的变化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基因多态,并分析它们与胰岛素抵抗、血脂、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