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液化天然气合作模式研究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me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液化天然气(LNG)技术能够使天然气以气体变成为液态形式,此不仅方便了天然气的储运,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天然气贸易,加快了天然气应用范围的扩大和发展。亚太地区目前和未来潜在的液化天然气供应量以及价格水平对 LNG的出口商很有吸引力。的确,不管全世界经济的缓慢,亚太地区国家对天然气的需求增长速度稳定和世界最高之一。全球各国家提出建设的液化天然气项目总产能远远超过市场需求增长和接受能力。该产能迅速增长使市场购买力在未来3-4年内将从卖方转移至买方。北美、澳大利亚、俄罗斯和东非国家占全宣布的新增液化项目产能的85%。再过十年后,这些国家和地区提出项目的巨大规模和相对潜力将改变今天的液化天然气供应局势。  近年来,中国液化天然气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进口的液化天然气是中国越来越重要的气源之一。为了继续并扩大进口LNG,近期中国正在建设一系列进口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中国进口液化天然气的购销价格严重倒挂。将来,中国政府继续实施价格机制调整,拉动国内价格到进口价的水平。这对中国的进口商利润会有很好的影响。  俄罗斯在管道天然气生产和出口方面占全球第一位,但液化天然气生产和贸易方面刚开始,进入市场比较晚。为确保俄罗斯进入液化天然气市场并占据一定的地位,尤其是在亚太地区,俄政府出台了一些了计划和法律规定。政府关于液化天然气的所有计划与俄罗斯能源出口,尤其天然气出口“战略东移”有直接关系。欧洲国家经济发展不景气、乌克兰危机、西方国家对俄制裁、政府关注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以遏制当地人口外流等一些列原因使俄罗斯把目光转向东方。总之,俄罗斯液化天然气项目能够在亚太市场竞争的可能性不仅仅依赖于经济而最终由政治意愿和手段所决定。  中俄双方能源合作互有需求,也有互补性,此外地理位置优势也有助于发展双方的合作。能源需求增长、包括价格昂贵的液化天然气份额的上升和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肃,这些因素都使得中国积极需求长期、稳定的能源供应来源的驱动。对俄罗斯来说,急速在变得地缘政治局势和俄欧关系日益加紧、再加上其他国内外天然气供应商进入市场增加竞争,这些都创造很强的动机让俄罗斯更积极参与液化天然气市场的竞争。至于液化天然气,股权投资和一般贸易模式都比较适合进行中俄 LNG合作。天然气液化厂项目合作一般不仅限于液化厂本身,但首先包括上游板块合作,而液化厂是上游合作的自然的延伸而已。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已经采取入股模式参与了俄罗斯的亚马尔项目,包括上游开采和液化厂建设。另一种值得一提的合作项目是中俄边境地区液化天然气合作,共同开发俄罗斯边境地区的中小型的气田、共同通过把天然气液化后国内外销售。
其他文献
CD4^+T细胞内ATP水平可反映其活化程度。Immuknow免疫细胞功能检测法,通过定量检测CD4^+T细胞内ATP的含量,来评估CD4^+T细胞的活化程度,进而评价机体的免疫状态。该检测法目前已应用于监测临床移植物受者免疫状态,可减少移植物活检频率,以及指导免疫抑制剂的个体化应用。
本文选择玉林电信公司计费帐务系统项目的实旌为案例,利用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从电信软件系统项目的实施管理角度出发,结合业界对通信项目、系统集成项目的研究,着重从项目时间管
摘要:混凝土闸坝结构因其坝顶预留的各类闸门孔比较多,制约大型金属结构的吊装施工,本文通过对泄洪排沙底孔液压启闭机和事故闸门吊装方案的实施,论述了金属结构安装施工的技术可行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液压启闭机 , 事故闸门,吊装方案  中图分类号:TV6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concrete structure because of its top slui
期刊
我国银行业由于体制机制、经营管理方面的落后和社会发展变革的影响,暴露出很多问题如产能过剩行业信用风险过大、中小企业融资难、流动性压力、金融脱媒等,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城镇化的步伐加快,尽管钢结构在我国起步较晚,但随着工用、民用等建筑的迅速发展,尤其是 高层钢结构的需求愈来愈旺盛。尽管取得了一系列的进步,但还有许多无论是技术上还是管理上都还值得进一步的探索,进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钢结构;建筑施工;施工管理  Abstrac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Chin
期刊
本文首先从有关企业价值分析的理论入手,指出现金流量已成为企业价值分析的核心.其次对于现行的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分析体系,运用上市公司数据,证明了其收益指标与现金流量
根据WTO相关条款的规定,至2004年12月11日,中国零售业将完全对外资开放。外资投资零售业理论上不再有地点、数量、股份上的限制。目前的统计资料显示,全球50家大型零售企业中,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