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按其创作年份应属于二战后作家行列,戈尔丁却与同时代作家有着鲜明的不同。他的作品以《蝇王》为代表,关注的并不是常见的食物匮乏、阶级斗争,并或多或少带有存在主义色彩的主题,而是把触角伸向了人类最根本最永恒的本质,对诸如“人究竟为何?”等带有哲学色彩的命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毫无疑问,戈尔丁是那个时代的异类,其写作风格在评论家眼中更被看为反叛,乖戾。本论文依据以往对《蝇王》的文学批评,通过戈尔丁写作观中重要的“二元极化”观点,并据此对小说角色,写作技巧进行分析,旨在阐明戈尔丁对文学创作、对艺术的见解和看法。本论文共分为以下几个章节: 第一章对戈尔丁的“二元极化”观点作了解释说明。小说家对小说中立意的看重要远远大于角色要素。他认为自己小说中设置的对立是一种永恒的状态,理智与冲动,光明与黑暗等等。他更关注其中无法言传的、神秘的一面,因为那可以赋予作者更多的想像空间,同时他也不忽略对问题另一面的思考。在其对不同极化因素进行小说创作的时候,他把这两种不同的经验明晰地分离,使之成为压力,令角色向不同的方向发展,构成人类本身痛苦的体验。 第二章讲述了“二元极化”观点在小说中构成的对立效果。杰克—拉儿夫模型分别代表着原始本能冲动与理智,神秘与理性的对立。本论文更着眼于古希腊悲剧《巴乔》,把阿波罗—代奥尼索斯神话原型应用于对人物的分析中,因为戈尔丁正是从中汲取创作养分才有《蝇王》的诞生。 第三章则对“二元极化”观点中的另一方面,即二重性进行了分析。戈尔丁在小说中指出人的英雄性的同时,也指出人的病态。在本章,对猪仔—西蒙模型进行了着重分析。 第四章则对小说的写作技巧进行了解析。《蝇王》是一部表面上易读,却很容易误读的小说,本文对小说中的多重意义冲突给予了关注。同时小说中孩童俚语和艺术化语言两种语言的轮番出现也是文章分析的对象。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结论:正是戈尔丁放弃了传统的,人们熟知的社会题材,才使得他脱离于时代的主流,脱离于同时代现实主义的写作传统。戈尔郑州大学学位论文丁的小说旨在阐明人究竟为何物,而非对丈夫,妻子,情人等社会角色的分析。他认为,作家的任务在于在永恒的背景下展现人的形象,展现人最基本的状态,当人所有的社会伪装被剥去,人是什么样子。这就是戈尔丁为什么在其小说中总是设置一些非常极端的情况,而没有日常生活的烦琐,其“二元极化”观点毫无疑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