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在此改革中,课程目标有了新的定位,它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又称为情感目标,情感目标被列为终极目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对“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的努力。情感目标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都阐明了情感方面的培养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教学与评价建议,在此情况下,情感目标的达成问题也引起了研究人员和教师的关注。为了解新课程情感目标的达成情况,本研究对新课程情感目标的达成现状进行了实际调查研究,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教师对于情感目标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但对情感目标的理解并不深刻,对其达成信心不足,并且重视程度也不高;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对情感目标或忽视或设计宽泛、针对性不强或设计不确切、不科学;在教师的教学实施中,情感目标的落实或被忽视,或呈现出形式化或严重的说教成分存在,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情感目标的有效达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唯理智观念、实用主义教育观、苦学思想;情感目标达成本身的特殊性以及教师情感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为了使情感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效达成,学校和社会应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支持氛围并加深教师对情感领域相关知识的学习与研究,以提升教师对情感目标的认识;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做到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确定情感目标,依据情感目标的达成机制表述情感目标;在教学实施中,教师应该做到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利用教师的语言感染学生、提供学生充分的课堂参与机会体验情感、及时捕捉情感教育契机进行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