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综合承载力涉及城市的资源、生态、环境及公共服务等多方面内容,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紧密相关。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市的开发和扩张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利用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土地利用及规划等空间数据,基于GIS平台,采用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主要开展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1)徐州都市区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综合考虑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内涵及其整体性特征,从支撑力、压力和调控力三个方面着手,选取了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公共服务在内的26个相关指标构成徐州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rc GIS的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相关空间信息数据指标进行了评价和计算,选用层次分析法确立指标体系的权重,以1km?1km格网为评价单元,对徐州都市区城市综合承载指数进行计算;并按综合承载指数的高低分为低、较低、中、较高和高五个等级,分析了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徐州都市区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出大范围集中、小区域分散、高中低各个承载区渐变分布的特点。总体上看,西部地区承载力高于东部地区,西南部高于东北部,西北部高于东南部。受政策及调控优势影响,铜山城区及主城区周围城市综合承载状况优于其它地区;中承载区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南部和西北部,未来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受生态环境和地质条件因素的限制,低承载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故黄河两侧,不牢河以北地区以及微山湖周围。评价结果与城市总体规划方向基本吻合,部分地区存在矛盾。(2)徐州都市区建设用地扩展、预测研究。为进一步分析徐州都市区扩张范围内的城市综合承载力状况,选取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和相对变化率模型,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建设用地的发展动态,发现1994年后建设用地处于快速增长趋势,以东北-东、东-东南和东南-南方向为主要扩张方向。同时,借助Arc GIS和IDRISI软件,根据CA_Markov模型原理,选择了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域3个限制条件,距市中心距离、道路距离等6个适宜性因子条件,利用MCE决策模块,制定了建设用地转化适宜性图像,对短期内建设用地的扩张趋势进行了整体性预测,通过提取发现,建设用地扩张主要集中在城区周围和主道路两侧,在都市区的东部、南部和东北方向增加比较明显。将其与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结果相叠加,发现约85%的预测建设用地分布在高承载区、较高承区和中承载区范围内,只有零星区域落在低承载区内,验证了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结果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