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随着文学理论和文学翻译领域出现文化的转向,归化和异化的二元翻译策略之争也逐渐成为翻译理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异化翻译策略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打破目标语常规,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而归化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用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陌生感来传达源语的内容。在当今这样一个文化交流空前繁荣的时代,包含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的英译工作也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而关于在文学翻译中应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进行翻译和传播,亦引起了翻译理论家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沈从文,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其作品蕴含了浓郁的湘西文化色彩。本文作者认为如何将其小说译成同原文风格一样的英文版本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因此本文选取了沈从文短篇《萧萧》的三个译本为研究对象,从翻译中三名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着手,采用定性分析和个案分析的方法对小说中出现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负载词进行分析对比。论文共包含六部分。第一章引言部分首先对研究的背景与意义进行了综述,同时介绍了这篇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框架结构。第二章文献综述部分描述了沈从文小说英译本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三章理论阐述部分对西方和中国的异化和归化理论进行了阐述。第四章从原语文本,译者和读者三个角度对影响归化异化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分析。第五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首先提出该篇论文选择《萧萧》的出发点;第二部分对小说作者沈从文和小说本身进行了探讨研究。在文学翻译中,为了能把原作的精神翻译过来,这一步是必不可少的;第三部分对短篇小说《萧萧》三个译本的概述;第四部分则从生态文化词、物质文化词、语言文化词、宗教文化词和社会文化词五个角度详细探讨了三位译者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对于地方民族文化信息承载量大的文化词语所采取的不同策略。第六章是全文的总结。在异化和归化的理论框架下,根据奈达对文化负载词的分类,论文将小说《萧萧》中的文化负载词分为生态文化词、物质文化词、语言文化词、宗教文化词和社会文化词五大类进行分析对比,发现三名译者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各有特点。总体说来,文学翻译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以异化翻译为主导的倾向,结合本文详实的例子分析,本文认为异化翻译更有利于保持中国文化的特殊韵味和丰富目标语言,在对异质文化包容度越来越高的今天也更能够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而基于译文读者对中国了解有限,归化翻译可以作为辅助手段来缓和文化冲突以达到更好的文化传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