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季暴雨与洪涝作为中国区域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中国东部区域暴雨与亚洲季风联系紧密,亚洲气候变化反映了世界范围内典型的季风特征。在中国季风区往往发生区域性、大范围极端暴雨事件,但这异常暴雨事件的成因及其变化规律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影响因素。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暴雨呈显著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年际变化趋势。论文重点研究了青藏高原大地形影响及其水汽输送结构对中国东部暴雨极端事件时空分布影响问题。研究发现1961~2010年夏季季风过程中国东部降水量与暴雨频数年际变化可发现两者年代际变化趋势相反。在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三阶梯”地形背景下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变率与暴雨极端事件频数年际变率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差异,尤其突出表现在两者相关的水汽输送通道、水汽流型及其流汇合区的空间结构均亦呈显著差异。夏季暴雨频数空间分布场上中国东部暴雨频数分布状态呈东南高频区向西北方向的大地形边缘带逐步递减,其可描述出50mm以上暴雨频数分布特征为“东南高,西北低”的与地形“阶梯式”分布相似的格局。研究表明了夏季风强弱变化不同气候背景下整层水汽输送“涡动”环流的及其“辐合”结构时空变化特征显著影响着中国东部暴雨高频区南-北位移格局,论文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暴雨极端事件频数与水汽输送流型结构的综合相关模型。青藏高原显著的热力强迫与地形动力抬升效应,使得亚洲季风某种程度上被高原特殊动力、热力过程所调控,研究发现高原春季热源变化可作为中国东部夏季暴雨时空变化的“前兆性强信号”之一,另外,本文还从大地形绕流及其水汽输送三维结构的视角,揭示了与高原大地形绕流相关的夏季中国北方暴雨极端事件典型水汽输送流型,北方暴雨水汽输送综合相关模型可描述出大地形高原北缘西风带波流相互作用以及高原东缘偏西南季风绕流两者“协调”影响效应,论文研究表明在青藏高原大地形以及季风水汽输送共同影响下,高原大地形绕流机制可有助于中低纬“涡动”能量、水汽流汇合于北方暴雨频发区。针对2000年7月11-13日长江中下游暴雨过程,选取7月上中旬间隔6小时再分析样本数据,通过势-流函数动力解析分析长江流域大范围持续暴雨发生、发展过程青藏高原上游势-流函数场动力系统特征。揭示出长江中下游暴雨过程前期水汽输送动力系统(通量、涡度、散度)影响机制,研究表明,采用势-流函数场相关三维结构追踪分析方法,可更为清晣地再现长江中下游暴雨过程前期青藏高原水汽输送动力系统东移影响的物理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