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n-Cu-Ti-M合金与涂层组织结构及在NaCl环境中的腐蚀行为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on_____l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铁材料是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金属材料,在交通、建筑、石油化工等领域有着深度的应用,然而在湿度大、Cl离子含量高的海洋环境下服役时,钢材不可避免地会与腐蚀介质发生化学反应而被腐蚀。Al、Zn和Zn-Al合金等材料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海洋腐蚀环境中钢材表面的防腐涂层,不过均存在较明显的不足之处。最近,研究发现Zn-Cu-Ti合金不仅拥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也具备优异的耐蚀性能,表现出能被用作钢材涂层材料的前景。为此,本文设计熔炼Zn-(0.3~0.9)Cu-0.3Ti、Zn-0.6Cu-0.3Ti-(0.3~0.6)Ce和Zn-0.6Cu-0.3Ti-(0.1~0.3)Mg三个系列合金(简称Zn-Cu-Ti-M合金),并利用电弧喷涂技术在Q235上制备合金涂层,研究合金及涂层的组织特征及腐蚀性能,探索合金及涂层的腐蚀机制。研究了Zn-Cu-0.3Ti合金的凝固组织,发现该合金组织中析出相有Cu Zn5,Ti Zn3和Ti Zn15,Cu Zn5纳米颗粒(15nm-50nm)弥散分布在Zn基体内部,微米级Ti Zn3颗粒(0.8μm-2.5μm)存在于相界面附近,条状的Ti Zn15相存在于晶界处。随着Cu含量的增加,Zn基体由不发达枝晶或等轴晶形貌演变为等轴晶形貌,并且析出的Cu Zn5纳米颗粒明显增多。添加稀土Ce后,Zn-0.6Cu-0.3Ti合金中析出Ce Zn5微米颗粒,其分布于Zn基体内部或者相界面处,Ce的添加促进Zn基体以枝晶方式生长,并可以细化Zn枝晶和二次枝晶。微量Mg添加到Zn-0.6Cu-0.3Ti合金后,在晶界处析出长条状Mg Zn2相,并且促使Zn基体以等轴晶方式生长。分析了Zn-Cu-Ti-M合金涂层的组织特征,发现合金涂层厚度均匀,在110μm左右,并与基材结合良好。相比于Zn-Cu-Ti-M合金,涂层的组织状态与对应合金的有很大的相似性,Zn-Cu-Ti合金涂层中析出Ti Zn3颗粒相,加Ce后涂层中析出Ce Zn5颗粒,添加Mg后涂层组织中发现细条状Mg Zn2相,不同之处是Zn-Cu-Ti-M合金涂层组织更加细小。在研究Zn-Cu-Ti-M合金极化曲线的基础上,发现稀土Ce和Mg添加在整体上提高了Zn-Cu-Ti合金的自腐蚀电位。Ce和Mg添加均可降低合金的自腐蚀电流密度,添加0.3%Ce后,Zn-0.6Cu-0.3Ti合金的自腐蚀电流从2.76×10-3A/cm2快速降低到58.48×10-5A/cm2,添加0.1%Mg后该合金的自腐蚀电流降低到34.52×10-5 A/cm2,这主要归因于Zn基体的细化以及难溶解Ce Zn5与Mg Zn2相的析出。过多Ce或Mg添加不能对合金的耐蚀性产生积极的作用。腐蚀时间的延长,Zn-Cu-Ti-M合金的自腐蚀电流逐渐降低,腐蚀20d后Zn-0.6Cu-0.3Ti-0.3Ce和Zn-0.6Cu-0.3Ti-0.1Mg合金的自腐蚀电流分别降低到26.06×10-5A/cm2和19.25×10-5A/cm2。腐蚀时间越长,Cu、Ce和Mg含量对Zn-Cu-Ti-M合金腐蚀性能的影响越弱,这主要归因于长时间腐蚀促使Zn-Cu-Ti-M合金表面均形成较致密的腐蚀层。相比于Zn-Cu-Ti-M合金,Zn-Cu-0.3Ti合金涂层具有更低的自腐蚀电流,Zn-0.6Cu-0.3Ti涂层的自腐蚀电流只有15.48×10-5A/cm2,比对应合金的低一个数量级,这主要归功于涂层更加细小的组织。Ce或Mg添加进一步降低了合金涂层的自腐蚀电流,且Ce或Mg含量的提高有助于提高涂层的耐蚀性能,可能的原因是在快速冷却条件下Ce或Mg在Zn基体中的固溶度增加。随着腐蚀时间的延长,发现Zn-Cu-Ti-M合金涂层的腐蚀电流密度总体上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趋势。Zn-Cu-Ti-M合金和涂层的阻抗谱均只有一个容抗弧,添加Ce和Mg元素和延长腐蚀时间均可提高合金腐蚀产物层阻抗值,添加0.3%Ce后,Zn-0.6Cu-0.3Ti合金的阻抗为从75.6Ω.cm2增加到87.39Ω.cm2,添加0.1%Mg后,该阻抗增加到92.16Ω.cm2。在Zn-Cu-Ti-M合金涂层中也发现类似的规律,不过相比于合金,涂层的腐蚀产物层阻抗更高,Zn-0.6Cu-0.3Ti合金腐蚀产物阻抗为1678Ω.cm2。这归功于电弧喷涂时涂层中带入少量的O元素以及涂层细小的组织。Zn-Cu-Ti-M合金和涂层在3.5%Na Cl溶液中浸泡初期,形成的产物为Zn(OH)2和少量的Zn5(OH)8Cl2·H2O,腐蚀5d后,产物演变为Zn5(OH)8Cl2·H2O和Zn O,还存在微量的Ti、Cu、Ce以及Mg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单体腐蚀产物不是纯相,而是复合相,是Zn5(OH)8Cl2·H2O,Zn O等的复合物。不过产物中Zn O的比重有较大差异,由于Ce和Mg对Zn(OH)2向Zn O转变有抑制作用,致使Zn-Cu-Ti-M合金腐蚀产物层中Zn O含量较低。腐蚀产物形貌从最初的片状演变为稳定的球状。动态腐蚀下Zn-Cu-Ti-M合金和涂层的腐蚀产物成分和形貌演变与其静态腐蚀的有很大的相似性,此外,发现Zn-Cu-Ti-M合金和涂层均有着相似的腐蚀过程。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依托淮南矿业集团采煤沉陷区铁路专用线和公路路堤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室内试验、反演计算、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煤矸石路基填料在自然因素作用下物理力学参数衰变特性,获得了煤矸石填料力学参数衰变特性和衰变后设计参数。基于路基填料煤矸石衰变特性,研究在自然因素、不良地基和采动影响共同作用下路基稳定性演化规律,提出不同工程条件下路基合理断面形式和煤矸石路基加固处理关键
地下水长期赋存于煤层巷道围岩结构面和孔隙中,经与煤体基质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引发围岩内部结构损伤、宏观力学性能劣化、承载能力下降、巷道变形破坏程度加剧,严重影响煤矿安全建设,因此,研究富水煤层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及控制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工程意义。本文采用实验室试验、理论与数值分析以及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手段,从宏细观分析了富水环境下煤体真三轴力学特性及劣化机理,研究了考虑煤体强度参数劣化的富水煤
根据某工程现场实测资料,分析真空预压大致的影响范围与所采取工程防护措施的有效作用,为类似工程的影响范围与防护措施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所引起的稻曲病是水稻上的最重要病害之一。稻曲病是水稻穗部病害,发病严重时,在稻穗上形成大量稻曲球造成水稻减产;此外,稻曲球中产生的稻曲病菌毒素严重威胁到人畜健康。稻曲病是一种新近爆发的病害,对其致病的分子机制的了解十分有限。因此,对于稻曲病菌进行基因组学研究,将为揭示稻曲病菌的致病分子机理奠定基础。本实验前期研究中首次获得了稻曲病菌的基因组序列
根据大面积工业厂房建筑荷载与地质条件,采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处理软基,对地基处理的难点进行分析,提出新型的水平排水体设计方案与施工工艺,加固处理后,各项技术指标满足设计要求,效果显著,其设计思路与施工工艺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有益的借鉴。
根据实测沉降资料,对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处理高速公路深厚软基的工后沉降量和相邻路段之间的差异工后沉降率进行计算,表明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处理效果显著,达到设计要求。考虑超载比和软土卸载再加载变形特性,提出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停泵沉降速率控制新方法,应用表明是合理的。
本文通过对一些预压排水加固软土工程实例成果的统计分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建立不同软土预压加固前后孔隙比的相关关系以及与此关系相对应的加固压缩比,作为进行这一工作时的参考。
绿色和气候—智能采矿是采矿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缓解了日益恶化的环境和气候影响,促进了清洁矿产生产,并保障了矿区社区的福祉。然而,要将现有采矿模式转变为绿色和气候—智能采矿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许多挑战阻碍了其实施进程,并且缺乏克服这些挑战的途径。因此,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绿色和气候—智能采矿需要明确的界定和充分的理解,以使其在战略规模上得以实现。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个决策支持系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工业革命,水体中的重金属污染日益突出。水生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废水排放。液液萃取是从废水中去除有毒和有害重金属的有效方法。因此,开发创新有效的材料已成为废水重金属处理的研究重点。这项研究旨在使用新型高效吸附剂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从而促进绿色化学的发展。这项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五种新型离子液体的合成与表征,基于液-液萃取系统选择适合重金属离子萃取的离子液体,影响离子液体
大同矿区石炭系特厚煤层覆岩结构及其矿压作用机理与控制技术历经十余年的艰苦探索,在地表变形实测基础上,反演了高位覆岩的纵向断裂特征;基于特厚煤层大尺寸三维物理相似模拟,直观再现了覆岩“纵-横”断裂形态的转变;结合覆岩断裂的二维物理相似模拟,证实了特厚煤层覆岩具有层位结构;并且统一构建了覆岩结构力学模型,揭示了大空间采场矿压作用机理;提出了特厚煤层覆岩井上下协同控制思路,结合具体工程案例,详细介绍了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