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是干细胞家族的重要成员,中胚层和外胚层发育早期生成,属于多能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MSCs)最初在骨髓中发现,因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造血支持和促进干细胞植入,免疫调控和自我复制,来源广泛,获取简单易于分离培养,体外增殖力强,可进行自体移植而不存在组织配型,免疫排斥和医学伦理方面的问题等特点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1]。目前发现其具有能够分化形成至7种组织细胞,如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成脂细胞、成肌细胞等组织细胞的潜能。可以为骨、软骨、肌肉等结缔组织的损伤修复提供潜在的细胞来源,被认为是骨组织工程中最佳的种子细胞[2]。目的:实验旨在建立一套简便有效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诱导分化及染色方法,观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成骨、成脂分化潜能,检测其分化过程中不同时期相关基因表达量变化,为后续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过程各基因功能差异分析实验做好准备。方法:本实验通过全骨髓培养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用诱导分化培养液做定向诱导培养,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及成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细胞形态学变化,进行成骨成脂细胞染色鉴定,以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生长规律及向成骨成脂细胞分化的条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成骨分化标志ALP、OCN、Runx2基因及成脂肪分化标志性基因PPARγ、FABP4的表达。结果:(1)通过全贴壁法成功进行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及传代培养并绘制出第4代细胞生长曲线;(2)通过茜素红染色验证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3)通过油红O染色验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脂分化能力;(4)通过RT-PCR测得各标志基因在诱导过程中各不同时相表达量变化。结论:全贴壁法提取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传代4次左右可达到一定纯度,在一定诱导条件下,经特定染色方法鉴定,可分化为成骨细胞,脂肪细胞;Runx2、ALP、OCN及PPARγ、FABP4的表达量随诱导时间延长而变化,从而对分化过程分别进行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