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快速地发展,由不健康生活方式引起的一系列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已困扰大多数现代居民,并呈扩大趋势。这类慢性疾病的防疫与控制已成为全球关注重点,健康城市建设的全面实施刻不容缓。城市公园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多功能场所空间,具备公共属性,国外已有大量研究将此作为提升公众健康的重要场所并加以探究,然而国内从公众健康角度切入城市公园供给与优化的研究却相对匮乏,传统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也较少从居民行为特征出发将实际的公众健康问题纳入考量,这使得城市公园潜在的健康效益难以被捕捉以及进一步优化。本文围绕南京老城区展开实证研究,结合问卷调查与多源数据获取基础数据,基于SPSS24.0和ArcGIS10.6等软件引入统计模型、空间分析等多种计量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从多维角度探讨城市公园供给水平与居民健康的联系以及影响方式,并挖掘和解释公园的健康效益。本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及文献,解析城市公园供给与公众健康的关系,确立了实证研究的基本研究框架与假设,即“公园——健康行为活动——健康水平”、“公园——身体健康”。以南京市老城区为研究区域,以居民健康出行(包括游览公园频率、体力活动水平)与健康状况(包括自评健康水平、身体质量指数)作为公众健康因素,并作为因变量;选取邻近公园距离、公园吸引力、公园可获得性、人均公园面积作为潜在影响公众健康的公园供给因子,并以此作为自变量,建立多维角度的研究分析。首先,通过统计分析获取当前区域居民健康与公园供给的简单概况以及通过ArcGIS从空间层面挖掘公园供给的分异特征,以了解现状,并为后续统计模型建立基础数据。其次,从公园供给层面出发,分别构建各维度供给因子影响居民健康的统计模型,分析公园供给情况与居民健康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以游览公园的居民作为分析对象深度挖掘公园促进健康行为产生并达成间接促进效益的内部因素,并加入公园质量因素以丰富公园供给因子维度。分析发现,居民整体健康水平不理想且普遍缺乏活动,尤其是老年群体,公园供给方面存在显著空间差异,居民获取公园健康效益机会不均衡。公园供给水平对公众健康有显著促进效益,不同的供给水平产生的健康效益有差异,并且,公园对居民健康的间接促进效益相较于直接促进健康水平效益更显著。公园间接健康效益的实现途径可归纳为诱发活动与促进活动两个方面,公园对健康行为的诱发作用主要体现于邻近公园与居住地的空间距离因素,邻近公园中的水域能显著增强这种诱发作用,若距离超过一定阈值,公园质量则是诱发活动产生的重要供给因素;对活动的促进效果体现于园内各类设施及活动场所的供给质量,以及距离等因素对居民前往公园路途中通过型活动的支持。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论,归纳公园实现健康促进的途径,并依次从公园设计、绿地规划以及宏观调控层面提出促进公众健康的公园规划设计优化策略与方向,为有效改善公众健康水平以及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