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探讨有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史与无置入史的中心静脉狭窄患者介入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于我中心接受经皮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中心静脉狭窄的血透患者信息。将其分为同侧肢体放置过中心静脉导管组(置管组)与同侧肢体未放置过中心静脉导管组(未置管组)。对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特点及围手术期变量进行对比分析。将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单因素纳入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将两组数据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研究中置管组患者29名,未置管组33名,置管组CVS更常发生于右侧,左右侧方面与未置管组有显著差异(置管组左侧34.5%,右侧65.5%;未置管组左侧81.8%,右侧18.2%,p<0.05),同时置管组中患者同侧肢体建立血透通路至首次因为中心静脉病变治疗的间隔时间是显著低于未置管组(置管组间隔时间为17.5±13.7月,未置管组间隔时间为50.1±39.7月,p<0.05),两组在性别、年龄、合并症、病因、血透通路形式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置管组的6月、12月、18月和24月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77%、54%、46%、25%,次级通畅率分别为92%、92%、86%、69%;未置管组的6月、12月、18月和24月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81%、70%、68%、44%,次级通畅率分别为94%、90%、82%、61%。置管组初级通畅率逐渐低于未置管组(p<0.05),但两者次级通畅率无显著差异(p>0.05),且与左右侧无关。PTA的6月、12月、18月和24月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77%、75%、72%、58%,次级通畅率分别为86%、85%、83%、75%;PTS(裸支架)的6月、12月、18月和24月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75%、42%、39%、28%,次级通畅率分别为100%、95%、78%、56%;PTS(覆膜支架)的6月、12月、18月和24月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87%、73%、64%、25%,次级通畅率分别为93%、93%、93%、75%。PTA与PTS(裸支架)之间(p>0.05)以及PTA与PTS(覆膜支架)之间(p>0.05)的初级通畅率及次级通畅率无显著差异,但landmark分析发现PTS(裸支架)的初级通畅率在3-24月之间是低于PTS(覆膜支架)组(p<0.05),而在0-3月间以及24月之后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超过13月之后PTS(裸支架)的次级通畅率是低于PTS(覆膜支架)组(p<0.05),而在0-13月间(p>0.05)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有CVC置入史的MHD患者与无相关病史的患者相比,出现CVS经治疗后在首次操作技术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上均无显著差别,但再狭窄发生率较高,初级通畅率更低,且此种效应在与初次是否置入支架、支架类型以及左、右侧无关,但在及时采取介入治疗后仍然可以取得与无CVC置入史患者相似的通畅率。PTA治疗CVS无弹性回缩者不建议行PTS,需行PTS治疗时,可考虑采用覆膜支架。因此,考虑到患者治疗花费等因素,应尽量避免选择CVC作为透析通路,预防置管继发的中心静脉狭窄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