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活动诞生以来,对于垄断问题的讨论就一直是经久不衰的话题。现实生活中,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电力、铁路、电信、自来水等行业都属于垄断行业,也都面临诸多垄断问题。垄断企业利用其垄断地位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的同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却往往质次价高,给消费者带来损失。为了减少垄断损失,以往研究认为政府应该对垄断企业实施规制。政府规制的目的本来是为了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提高经济效率。但是,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结果反而降低了经济效率。政府规制行为不仅没能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反而滋生了行政垄断和垄断企业的寻租行为,成为造成社会腐败现象的毒瘤。由此可见以往相关的研究并没有为政府解决垄断问题提供有效的帮助。因此,重新认识垄断,找出垄断损失的根源,对我们解决垄断相关问题意义重大。需要突破以往相关研究的束缚,深入认识垄断的本质,并以新的理论研究结果重新审视垄断损失问题,为政府减少垄断损失,解决垄断问题,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和理论支持。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对以往相关研究进行详细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在相关理论研究中,哈伯格三角形、X-非效率和塔洛克四边形是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其中,哈伯格三角形是其他后续研究的理论基础。所以以哈伯格三角形为主,其余理论为次,来分析传统垄断损失研究的不足。揭示了以往相关研究,处在错误的逻辑中,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结论。第二,引入市场过程理论,重新分析市场,认识垄断。本文引入市场过程理论重新分析垄断问题。从市场过程理论角度来看,垄断具有自然性和暂时性。垄断的自然性是在特定产业里由其特定时期的经济和技术特征内生决定的。自然垄断是市场竞争过程的自然结果,如果不存在政府人为设置的壁垒,必定是争胜竞争过程引起的垄断。在一定时期内,特定产业能够成为自然而然的垄断产业,是市场过程自发形成的合适的,也是社会合意的结果。另外,垄断具有暂时性。垄断者暂时的垄断权势,通常是不稳定的。只要市场过程是开放的,只要不存在政府人为设置的进入壁垒,随着后续潜在厂商的不断进入,竞争程度必然不断加剧,原有垄断地位必然会被打破。严格而言,除非有政府力量介入,或借助其他强制手段,竞争不可能产生稳定持续的垄断。任何垄断权势和垄断利润都只能是暂时的,动态竞争过程的开放特征倾向于消除垄断利润。第三,分析垄断损失的真正所在。从市场过程理论出发,利润不应该被理解为社会资源的浪费,而应该理解为推动经济更具效率和出现更多技术创新的动态激励,是更好满足消费者偏好的动力。受到利润的激励,企业家总是尝试发现潜在机会,这一争胜竞争过程如果不受到政府介入导致的扭曲和干扰,过程竞争必然有助于实现动态效率。正是争胜竞争过程中企业家不断发现新知识,并进行创新的动态活动,成为了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但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下,垄断的损失研究必然导致政府对垄断实施规制。本来政府规制应该是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工具,但事实上却成为限制竞争和干扰争胜竞争过程的桎梏。因为政府规制分散了企业家精力,使企业家不得不与官僚机构周旋,损害了动态效率实现的动力机制和微观基础。垄断问题的实质,在于政府的规制对竞争过程的损害和对争胜竞争企业家精神的压制。垄断造成的真正损失是未被发现的创新。政府规制抑制了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具有强烈的反创新倾向和特征,这种损失是无法正确估量的。因此,存在政府规制的情况下,垄断会阻碍市场竞争过程、阻碍市场发现过程、抑制创新、限制人们的选择,这是垄断真正的损失所在。第四,通过模型分析和案例研究对所得出的关于垄断损失的结论进行验证。一方面,基于知识、企业家行动、竞争程度三个维度,利用市场过程理论、概率论、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知识,考虑创新概率问题,构建相应经济模型来进一步分析所得出的结论的合理性。另一方面,通过对我国具体情况的分析来验证所得出的结论。通过实际数据的分析比较,发现行政垄断具体表现形式的国有企业的创新效率与民营企业相比存在明显的损失,由此进一步验证了所得结论的准确性。最后,根据理论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比如积极调整政府角色,进行相关职能转变,放松规制,引入竞争,给企业家更多自由的权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