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术中神经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monitoring,IONM)技术,实时发现神经肌电信号中(electromyogram,EMG)振幅改变,探索其发生原因及规律,并制定合理手术策略,从而防止RLN损伤。背景在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RLN)在解剖神经的步骤中受损伤风险较高。即使是在应用术中神经监测技术的手术中,信号丢失(loss of signal,LOS)也常常在RLN解剖完成后才被发现。此时,神经很可能已经受到损伤。因此,了解不同损伤机制的特点,并在解剖RLN过程中严格监测神经功能是非常必要的。方法由同一手术组医生完成的共计120例(涉及高损伤风险喉返神经208条)甲状腺手术被纳入此次研究当中。对全部208条RLN行标准化IONM步骤,记录手术中每步操作所捕获的最大EMG振幅。在解剖RLN过程中,用探针对已暴露的RLN近端一点(Rp点)持续刺激,同时连续监测EMG振幅的改变。一旦出现与R1对比EMG振幅下降超过50%,立刻排除装置连接问题,判断是否为真性信号下降。若为真性信号下降,手术将直接暂停。并于所暴露神经下端重新测量EMG信号。记录手术暂停后第2,4,6,8,10分钟的EMG振幅变化。EMG恢复至70%以上或10分钟后,手术将重新开始。在手术完成之后再次进行RLN常规监测并记录。结果研究组120名患者术前均发音清晰,喉镜检查双侧声带运动正常。在纳入研究组的208条(左侧108条,右侧100条)神经中,19条神经(9.2%,左侧15条,右侧4条)在术中出现共计21次>50%的EMG振幅下降。但均未发生LOS(0.0%)。振幅下降后,得到的最终恢复EMG振幅范围在初始R1值的51.2%-122.5%。其中15例在10分钟内恢复至初始值的70.1%-122.5%;2例在10分钟后恢复至R1的60%到70%;2例在10分钟后恢复至R1的50%-60%。RLN损伤部位方面,损伤在Rp点近端出现率为15.8%,甲状腺下极水平段出现率为21.1%,甲状腺中部水平段(Berry韧带处)出现率为42.1%,入喉处出现率为21.1%。共4例探查到明确的EMG损伤点,3例出现在甲状腺中部水平段(Berry韧带处),1例出现在腺体下极水平段。RLN损伤机制中,5.3%的损伤病例为热损伤所致;5.3%为卡压所致;5.3%为缝扎所致;15.8%为钳夹所致;68.4%来自对神经的牵拉。术后喉镜复查,所有病例中未见声带固定(0.0%)。仅2条神经(1.0%)因出现功能障碍而导致声带运动减弱。但术后60天左右复查中观察,该2名患者声带运动恢复正常。结论甲状腺手术中最为常见的RLN损伤是术中牵拉,该机制造成的损伤程度相对较小,及时解除操作,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良好。左侧喉返神经较右侧更易发生损伤,喉返神经远端段较近端段更易发生损伤。损伤部位多位于甲状腺腺体中部段(Berry韧带附近)RLN。IONM的规范化应用可以有效地减少LOS的发生。在解剖RLN过程中连续监测对于实时发现EMG振幅的不利改变是非常必要的。EMG振幅下降50%可以用来作为RLN受损伤的“警戒值”,提醒医生及时纠正不良的手术操作习惯,从而防止不可逆的神经损伤。暂时性的喉返神经损伤出现后,其功能是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恢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