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合理,“内部人”控制、“一股独大”等现象严重,上市公司表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董事会缺乏制衡机制等等,这不仅影响到上市公司自身的健康运行,而且也直接关系到我国资本市场的未来发展。如何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成为理论界、监管层和企业界共同需要解决的课题。融资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本文从债务融资的角度,对公司治理问题进行了探讨。在传统财务理论基础上,债务融资往往考虑最多的是资金成本问题,而现代企业理论则将债务融资视为完善公司治理的一种机制,债务融资是缓和股权融资中外部股东和经理人利益冲突的有效手段。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和金融改革的推进,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组以及股份制银行的诞生,债权债务意识开始形成,具备了债务治理的基本前提。2005年是经济领域中的改革年,股权分置改革、国有银行上市、公司法证券法的修订、新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的制定,这些都将影响资本市场上各利益主体的行为决策。在新的环境下,重新审视债务的治理效应具有现实意义。本文试图从债务融资的角度对公司治理问题进行研究,试图在理论构建的基础上,通过国外公司治理模式的经验借鉴,揭示债务融资参与公司治理的作用机制,从而完善我国公司治理机制,提升我国公司治理水平。本文正文部分分为四章。主要内容如下:前言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以图表的形式展示了本文的逻辑架构;研究方法和需要同读者交待的问题。第一章基础概念界定,主要论述一些基础概念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首先详细阐述了公司治理的涵义,本部分从制度安排、组织结构、决策机制三个角度来归纳分析了理论界对公司治理的解释。其次,论述了公司治理涵义的演进与发展,主要是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介绍。从公司治理的演进过程来看,公司治理的内容从股东价值至上演变到如何来维护公司内部和外部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一演变过程本身反映债权人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应参与公司治理。再次,揭示了公司治理的本质。其本质是由一系列契约构成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其功能是对各利益主体责、权、利的配置。最后,对融资结构及债务融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介绍了债务融资参与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并分析了债务融资的特点和方式,债务融资的边界更为清晰、时间和数额更具有确定性,因此债务融资相对于股权融资其约束性更强。第二章分析了债务融资对公司治理的作用,为本文的论点提供理论支持。现代公司制中存在着股东与经营者及股东(包括内部股东和外部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债务融资可以有效的缓和各种利益冲突,降低股权融资代理成本,从而完善公司治理。本部分将依据委托代理理论、信号传递理论、控制权理论等理论基础来系统阐述债务融资下债权人对股东及经理人员的监督效应、激励效应、控制权效应,及对潜在投资者决策行为的影响。债权人虽然平时没有权利介入公司的经营决策,但是可以通过债务契约的条款来约束限制债务人,维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害。此外本文在委托代理理论、信号传递理论的框架下对债务的所有者结构的治理效应进行了简单分析,分析表明银行债务在合同监督和实施方面具有优势,但是在资本市场有效的情况下,债券融资是更为严厉的约束机制。第三章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实践,为我国公司债务融资治理模式的构建提供实证支持,本章考察分析了日德模式,其中以日本为代表。详细介绍了日本债务融资的特点,公司治理的特征,并对其债务治理的有效性及其缺陷进行了分析。本章最后介绍了近几年日本治理模式的变化趋势,法人之间的交叉持股逐步减少,机构投资者作用日益发挥;银行融资比例下降,证券市场直接融资比例上升;公司负债率降低,主银行对公司的控制减弱,日本模式开始向英美模式靠近,但是债权人作用,仍然举足轻重。第四章我国公司债务治理的政策选择。首先对我国债务融资与公司治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所有者缺位、“一股独大”、所有者和经营者未分离等一些基础性缺陷;银行对企业的约束软化;资本市场非均衡发展现状下的企业融资结构失衡,债券市场发展滞后;股权结构扭曲情况下的兼并机制不健全;破产机制不完善。针对我国公司治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我国债务融资参与企业公司治理模式的框架性建议:加强银行内部治理机制、推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建立和完善破产机制、建立和健全收购和兼并机制等。通过本论文的写作,将前人的研究系统化,分析我国债务治理机制失效的原因,并根据其中存在的原因最终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设想,以期对于提升中国上市公司的整体治理水平有所裨益。本文的主要贡献:1.融合代理理论、信号传递理论、控制权理论的观点,从债务融资对股东、经理人行为影响及对潜在投资者预期影响的角度详细阐述债务融资对公司治理的作用机制,分析了银行贷款、债券融资的治理效应差异。2.揭示债务融资对公司治理作用机制的影响因素,并分析我国债务融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在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基础上,对我国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模式的政策选择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