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传统经济学“人是完全理性的”假设被逐渐打破,会计人员判断的研究逐渐从主体经济动机,深入到关注会计人员本身的非理性特质对职业判断的影响。在会计职业判断过程中,判断的客体、环境、标准均需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作用于判断主体,判断主体再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进而判断决策,因此现有研究达成的共识是,会计人员的主体特征在会计职业判断的影响因素中,起着较为本质的作用。认知心理学指出,代表性启发式认知偏差是指,行为主体在判断过程中由于自身经验的存在,在接受信息时,可能忽略相关的信息特征,具体忽略的内容一般包括基准比率、信息的可靠性、信息可预测性以及信息所涉及的样本规模;并且,Kahneman and Tversky(1974)通过实验证实,这种偏差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一般大学生甚至精通概率的统计学家中也存在。会计人员作为一个具有专业技能的职业群体,为进一步检验此偏差的存在性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那么,会计人员在判断决策过程中,是否会存在类似的偏差,如果存在,其在什么条件下会存在,如何避免,如果不存在,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偏差程度和信息含量是否具有一定的关系。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选取忽略基准比率和忽略信息可靠性两种代表性偏差,设计应收账款坏账估计和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方式变更两个实验案例,采用行为实验研究方法,对基准比率和信息可靠性采用2×2的被试间和被试间的设计。研究发现,会计人员总体上并未忽略基准比率,但是,在无代表性信息组别、有代表性信息组别和信息含量高的代表性信息组别中,会计人员对基准比率的重视程度依次下降。对于信息可靠性,当信息含量较低时,代表性信息对会计人员用处不大,故其不重视信息的可靠性;而当代表性信息的含量较高时,信息有用性较高,会计人员在估计应收账款比例时,更重视信息可靠性。但是,由于会计人员在不同判断案例中表现的谨慎性不同,因此对管理层的信任程度所起的作用不一致,故而,即使信息含量高,其在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方式变更实验中,仍然忽略了信息可靠性。最后,会计人员的自信心对基准比率和信息可靠性的重视程度,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相比于低自信心组的会计人员,高自信心组的会计人员在判断时,会加大对不同基准比率和信息可靠性的重视程度,从而使其有效避免代表性偏差。全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进行阐述。第二部分是对会计职业判断和启发式偏差相关文献进行回顾,说明本文研究的意义。第三部分为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假设提出,包括贝叶斯理论、有限理性理论、信息加工理论以及能力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会计职业判断中与基准比率、信息可靠性以及自信心调节的相关假设。第四部分为研究设计,阐述了实验设计内容以及解释相关变量和数据来源。第五部分为实验结果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和方差分析,以及调节效应检验。第六部分是对研究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和稳健性检验。第七部分为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和未来展望,主要包括针对代表性启发式偏差提出的结论,研究存在的缺陷以及未来可以研究的方向。本文的研究结论丰富了行为会计相关的文献,为后续学者进一步从认知偏差角度深入对会计人员判断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从现实意义角度,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会计人员在判断决策时,继续保持关注同行业基准比率的状态,同时利用专业技能避免忽略信息可靠性来源,进而避免产生相应的代表性偏差。除此之外,本文研究对于企业管理层增加对企业会计人员认知心理学相关的课程培训提供了借鉴;最后,本研究为准则制订者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将认知偏差等心理因素考虑进去提供参考,其可以进一步细化量化会计准则,给企业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提供更好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