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借鉴师源性学生心理障碍和生源性委屈这两个概念,提出生源性职业倦怠;以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为基础,构建生源性职业倦怠的心理构成;在理论建构基础上,探索中职校教师生源性职业倦怠(中职校教师课外生源性职业倦怠和课堂生源性职业倦怠)的测量方法,并考查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1:以373名福州市中职校教师为被试,自行编制中职校教师课外生源性职业倦怠量表和课堂生源性职业倦怠量表,结果发现:通过理论构建和因素分析,得出中职校教师课外生源性职业倦怠有三个维度,按其贡献率大小依次为课外生源性情绪衰竭、课外生源性低成就感和课外生源性去人格化;中职校教师课堂生源性职业倦怠有三个维度(14个项目),按其贡献率大小依次为课堂生源性低成就感、课堂生源性情绪衰竭和课堂生源性去人格化(12个项目)。通过信效度检验,这两个量表均有良好的性能。研究2:以315名福州市中职校教师为被试,使用编制好的中职校教师生源性职业倦怠量表,分析福州市中职校教师生源性职业倦怠现状,并探查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总的来说,中职校教师生源性职业倦怠水平较高,且主要由学生外倾性问题行为引起。(2)具有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中职教师,其生源性职业倦怠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本科学历教师、未婚教师、10年以下教龄的教师、29岁及以下年龄教师、担任班主任、所学专业与教授专业不一致的教师、师范毕业的教师、担任公共基础课教师、国家级重点学校教师、公立校教师的生源性职业倦怠比较严重。(3)对课外生源性职业倦怠具有反向预测的分别是“学校是否国家级重点”和“教龄”;而“压力”和“沟通策略”对它具有正向预测效果,四者合计解释率为20.9%。对生源性职业倦怠具有反向预测效果的是“学校是否国家级重点’和“教龄”;对其具有正向预测效果的是“说服教育策略”、“告状策略”、“提醒策略”和“对学生期望值与现实情况差距”,这六个自变量合计解释率为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