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龄儿童超重和肥胖在全世界范围内呈现上升趋势,而在我国,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的发展同样呈现全面流行趋势。学龄儿童超重肥胖会给儿童带来代谢性紊乱、心肺功能紊乱、发育障碍等生理方面的损害,也会带来社会接受性低、自我意识受损等心理方面的影响,并且更可增加成年期肥胖的风险,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一系列慢性病的发病风险。目前普遍认为肥胖是由基因、膳食、运动等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研究目的了解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的流行病学特点,探讨膳食因素(特别是膳食模式)、体力活动(包括静态运动情况)、PPARγC161→T基因多态对儿童超重肥胖的易感性和血脂血糖的影响,并初步研究PPARγC161→T基因多态与膳食、体力活动交互作用对儿童超重肥胖易感性和血脂血糖的影响,为今后确定学龄儿童超重肥胖重点监测人群和个性化防制措施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从上海市某区整群分层随机抽取的6所学校抽取三、四、五年级的学龄儿童,每所学校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作为研究对象。采用3d24h小时膳食记录法进行膳食调查,通过发放自制的《7天回顾性身体活动调查问卷》,回顾过去7天包括各项运动、出行方式和时间、各项静态运动时间等身体活动情况,由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进行身高、体重、腰围体格检查。抽取调查对象清晨空腹静脉血5m1,检测血清中血脂(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血糖、胰岛素的含量。采用酚-氯仿的方法提取血凝块中的基因组DNA,然后通过PCR-RFLP方法进行PPARγC161→T基因型分析。结果1、上海某区儿童超重肥胖流行现状上海某区学龄儿童超重率为10.4%,肥胖率为8.9%,超重肥胖率为19.3%,其中男性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率为24.9%,女性为13.5%,男性高于女性(X2=25.506,P=-0.000)。2、学龄儿童超重肥胖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1)膳食因素与学龄儿童超重肥胖超重肥胖者大豆类和奶类的摄入低于正常组,粮谷类>300g/d摄入者比≤300g/d者超重肥胖患病风险降低;膳食总抗氧化能力正常组7.92±3.36mmol,超重肥胖组7.38±3.18mmol,正常组高于超重肥胖组(P<0.05),第1四分位数(Q1)的儿童超重肥胖风险最高,并且膳食总抗氧化能力与学龄儿童体重和腰围成负相关;因子分析后富含优质蛋白和蔬菜水果的膳食模式因素1代表的健康饮食模式,是超重肥胖的保护性因素,其第4四分位数(Q4)超重肥胖风险低于第1四分位数(Q1),OR(95%CI)为0.615(0.387~0.978)。(2)体力活动与学龄儿童超重肥胖总静态活动时间≥28h/w者超重肥胖风险高于<28h/w者,OR(95%CI)为1.425(1.020~1.991),睡眠时间每天≥9h者超重肥胖风险低于<9h儿童,其OR(95%CI)为0.516(0.337~0.790),静态运动时间和腰围、BMI和体重呈正相关,睡眠时间和这些体检指标负相关。(3)综合生活模式与学龄儿童超重肥胖静态运动时间长、西方膳食模式为主、睡眠时间短的西方生活模式Q4组超重肥胖风险高于Q1组,OR(95%CI)为1.834(1.172~2.871),体力活动时间长、健康膳食模式为主、静态运动时间较少的健康生活模式的Q2组超重肥胖风险低于于Q1组,OR(95%CI)为0.560(0.351~0.894)。(4) PPAR γC161→T基因多态性与学龄儿童超重肥胖PPAR γC161→T基因多态性与性别、粮谷类的摄入、生活模式对学龄儿童超重肥胖存在交互作用;T突变基因是女性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OR(95%CI)为1.833(1.041-3.277),对男性儿童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在粮谷类摄入>300g/d水平的儿童中,T突变基因携带者超重肥胖风险降低,OR(95%CI)为0.275(0.083-0.914);在西方生活模式因子得分的Q1组,T突变基因携带者超重肥胖风险增加,OR (95%CI)为2.248(1.022-4.948)。(5)学龄儿童超重肥胖多影响因素分析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显示,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有年龄的增加、男性、膳食总抗氧化能力低、静态运动时间长等,保护性因素有膳食模式1(健康饮食模式)、睡眠时间大于9h/d、粮谷类摄入>300g/d;各体检指标影响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显示,BMI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性别、步行时间、睡眠时间,主要影响体重和腰围的变量有年龄、性别、步行时间、静态运动时间和睡眠时间。3、学龄儿童血糖血脂影响因素(1)一般情况与学龄儿童血脂血糖血脂血糖基本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超重肥胖者TG、LDL、LDL/HDL、 TCH/HDL、胰岛素、HOMA指数都高于体重正常者,而HDL低于正常者。(2)膳食营养素摄入与学龄儿童血脂血糖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植物蛋白、粮谷类、水果类、蛋类的摄入、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与学龄儿童血糖血脂呈负相关,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晚餐供能比、鱼肉类摄入与血脂血糖呈正相关:总学龄儿童中,膳食模式1(健康饮食模式)与葡萄糖呈现负相关,在超重肥胖学龄儿童中,膳食模式2(西方饮食模式)与葡萄糖成正相关。(3)体力活动情况与学龄儿童血脂血糖TG和血糖与步行时间负相关,步行次数与血糖负相关;写作业时间和静态运动总时间与血糖正相关;运动时间与血糖负相关。(4)综合生活模式与学龄儿童血脂血糖西方生活模式因子得分与胰岛素、HOMA指数呈现正相关,健康生活模式与血糖负相关。(5) PPAR γC161→T基因多态与学龄儿童血脂血糖总学龄儿童和体重正常儿童中,T突变基因携带儿童TCH高于野生基因型儿童,但在超重肥胖儿童中,T等位基因携带者TG高于野生基因型;基因型和性别之间对TG存在交互作用,女性学龄儿童中,T突变基因携带者TCH和TG浓度高于野生基因型;西方生活模式和健康生活模式Q1组中,T突变基因携带者TCH浓度高于野生型。(6)学龄儿童血脂血糖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TCH, TG,血糖,HDL, TCH/HDL,胰岛素的影响变量分别为基因携带者,写作业时间,年龄、性别和膳食模式1健康饮食模式,年龄,做作业时间,年龄。结论1、上海某区儿童超重肥胖率的流行现状严峻,且男生的超重和肥胖率均大于女生。2、男性、膳食粮谷类摄入少、膳食总抗氧化能力低、健康饮食模式评分低、静态活动时间长、睡眠时间短、PPAR γC161→T基因突变是学龄儿童超重肥胖风险因素。3、不同性别、膳食、运动等生活方式的学龄儿童,PPAR γC161→T基因多态性对超重肥胖所起的作用不同。T突变基因是女性学龄儿童、西方生活模式者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是粮谷类摄入>300g/d儿童的保护性因素,可以为肥胖超重监控的重点人群和个性化预防措施提供初步线索。4、健康饮食模式评分低、静态运动时间长、运动时间短、PPAR γC161→T基因突变与高血脂高血糖相关。5、PPAR γC161→T基因多态性对学龄儿童血脂的影响受到性别和膳食、运动生活方式等环境的影响。女性学龄儿童中、西方生活模式和健康生活模式因子Q1组中,T等位基因携带者TCH和(或)TG浓度高于野生型,可为学龄儿童血脂血糖监测重点人群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