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企业家要素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不断显化的过程。企业家与其他生产要素不同,具有异质性和边际报酬递增的生产力属性,并且通过“干中学”等实践性途径实现人力资本的积累,从事熊彼特意义上的创新活动。在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偏离均衡而蕴含商机,企业家群体正是高效发现和利用商机的主动性资源,并动态地创造、传播新的市场信息和知识,其结果就是触发更多的市场交易及市场规模的有效扩大。同时,企业家利用以" Know-how "为主的知识体系,通过对技术、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优化,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取更多的“剩余”。企业良好的经营成果其实就是企业家把握商机、有效支配一揽子生产要素的外在体现。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企业家群体作为推动我国分工深化和要素禀赋结构升级的主体,对实现经济增长、增进比较优势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对外直接投资作为我国新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发挥并提升企业家才能的有效途径。一方面,与单纯的产品出口不同,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层面上技术、资本、人才等一揽子要素的“走出去”,这就使得企业家实现要素优化配置的时空范围由国内延伸至国外,对其拓展“干中学”途径、积累自身的人力资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另一方面,由于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国际商务过程中要求企业家群体面对由地域、文化、政策等因素引致的更加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只有企业家发挥自身才能,在克服重重困难、支付交易成本后还有所剩余,他们才得以顺利促成交易的成功和企业的成长。此外,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开拓海外销售网络、参与国际竞争都可以激发企业家更积极地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及管理方式,因而是企业家才能提升强大的助推器。而企业家才能的提升又能够促进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提升,并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取更多比较利益,从而进一步激励企业家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形成良性互动,而这一互动是内生的正反馈机制。本研究首先从理论的层面揭示了企业家这一要素对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长此以往,很可能在参与国际分工时被“低端锁定”。为避免此类被动局面的形成,增进比较优势,实现我国在比较优势的动态演进,就需要依靠企业家这一关键性要素发挥作用。企业家区别于劳动力、资本等其他显性要素,是发掘、利用和拓展世界市场商机的主体,能够通过整合一揽子生产要素以及创新性的试错活动获得新的更有效的生产函数。其次运用计量模型将企业家要素从人力资本中分离出来,利用全国各省私营企业家的密度和人均市值来从数量和绩效两个维度估计企业家的才能,并将其纳入生产函数。回归分析表明,企业家这一稀缺性要素对产出具有较大的弹性系数,由此验证了企业家要素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以及动态比较优势的增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还通过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作了进一步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提升企业家才能以及有效扩大市场规模之间具有高度正相关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多个典型案例的剖析,尝试揭示企业成功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某些规律,试图为我国企业家群体更加高效顺利地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提供有益的思路;应该强调,我国实行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有利于自身发展,还可以促进被投资方的社会就业和经济增长。从利益的视角来看,有助于实现我国(投资方)与被投资方之间的双赢,因而产生了激励相容(incentive compatibility),由此导致的双赢结果是可持续性的。基于前文分析,笔者最后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提出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