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仰是信仰主体对信仰对象所产生的极端信服的心理状态,表现为信仰主体对信仰对象矢志不渝地追求和向往。信仰作为引领人类实践活动的精神导向,统领着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存在于人的心灵深处,却外溢于人的行为活动上的精神现象。个体的社会意识是在社会的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信仰作为最高级别的意识形式的形成毫无疑问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巨大影响。1994年4月20日,我国通过一条64KB的国际专线,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0余年过去了,我国已经成为网民规模全球第一的“网络大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网络环境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能否拥有科学的信仰,决定着他们将来能否担当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因此,研究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仰的文化特征,突出问题及其成因,以及研究如何引领大学生拥有科学信仰具有重要的意义。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前言。首先,笔者阐释了有关“信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其次,笔者介绍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用到的两种研究方法。最后,笔者陈述了本论文的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第二章,网络环境与大学生信仰的一般理论分析。首先,笔者对网络环境的内涵从狭义和广义作了全方位界定,并且着重对网络环境虚实两重性、平等交互性、开放兼容性作了深度分析。其次,笔者基于不同的学科厘清“信仰”概念,并且在此基础上根据信仰的主体、信仰的内容、信仰的方式的区别对信仰做了不同分类。因信仰作为人类在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中追求的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其生成和选择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最后笔者从理论层面简要分析环境、网络环境对信仰生成和选择的影响。第三章,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仰的特征。本章笔者严格按照社会调查的要求,力求掌握关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仰状况的一手资料,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访谈结果的基础上,笔者分析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仰在选择上呈现多元性、在传播方式上呈现科技性、在信仰追求上呈现动态性的特征。第四章,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仰的主要问题及成因。网络环境一些固有特点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大学生信仰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部分大学生主导信仰的权威性日益被消弱,部分大学生的信仰行为逐渐被异化,部分大学生信仰的意志力逐渐被动摇三个方面。尽管信仰是个体对一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观念体系矢志不渝的信奉和遵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越来越频繁使用网络这把“双刃剑”,使得部分大学生信仰迷失问题严重,部分大学生存在一定的信仰危机。另外,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对信仰教育存在逆反心理,其信仰教育在效果也日渐被消弱。为了找到网络环境对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的原因,本章最后从大学生个人、网络环境、高校三个层面作了详细分析。第五章,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仰教育对策。首先,高校作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阵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鼓励信仰教育者做好改革与创新科学理论的引导工作,要求他们用富有科学性的方法讲清道理,以理服人;尝试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搭建师生交流和学习新平台;鼓励广大信仰教育老师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其次,通过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健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制度、建立网络信息安全监控制度,营造大学生信仰教育健康网络环境。最后,在网络环境下要重视大学生的个人体验环节,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劳动活动和社会考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