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人类物质文化的有效载体,景观环境不仅承载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自身生存环境的审美思考,同时也寄托了其对于理想家园的精神诉求。回溯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以法国前卫园林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景观设计,在经历了早期的理念探索、二次大战期间的风格形成以及战后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之后,于20世纪70年代迎来了一个反思与转变的时期:景观设计思想更加广阔、手法更为多样,西方现代景观设计进入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阶段,一个“现代主义”之后的时期出现了。西方现代景观设计领域的这一转变,不仅深刻影响了西方当代景观文化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对包括中国在内具有东方文化背景的景观环境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西方现代主义景观的日渐式微,大量具有当代文化特质与美学取向的景观作品也渐次登上时代舞台。这些作品在提供给人们诸多与现代主义景观迥异的审美体验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于景观既定原则的理解与判断,西方现代主义景观向当代景观的转变也成为了一种历史的必然。作为对这一事实的理论回应,本文以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为切入点,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景观设计发展历程的动态考察,探究当代西方景观审美范式转换的历史轨迹与发展脉络,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与总结当代西方景观作品所呈现的独特审美表征与精神诉求。其目的在于从总体上理解与把握异彩纷呈的西方当代景观审美图景,进而为我国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吸收和引进当代西方景观文化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全文分为六个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与第二部分作为全篇的立论基础与逻辑起点,在对基本概念予以阐释的基础上,界定了论文的研究范围与技术路线,即将当代西方景观自上个世纪70-80年代以来在设计主导思想上所发生的转换,看成是一次景观审美范型转换的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具有抽象表达特征、注重空间效果与功能需求的现代景观让位于更加关注景观场所的文化与生态意义,并借助于多种设计手法予以表达的当代景观设计。在相关的论述中,通过有关的概念解析,总结与归纳了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进而为当代景观的论述奠定了的史论基础。与此同时,通过“美”观与“史”观的引入,界定了本文有关景观审美的基本判断,即以审美体验为介入点,重点考察在当代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之下景观审美旨向的发展演进历程。第三部分从社会经济、文化与技术发展的角度,论述了是当代西方景观审美范式转换的时代背景。本文从生态主义主导理念下景观的审美缺失入手,回顾了当代西方景观艺术与人文化的发展历程。结合以上事实的历史考察,本文认为当代西方的景观设计领域在建筑、规划和艺术设计等相关学科与领域的多重作用下,其设计主导思想与审美旨趣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在设计形态上,体现出前所未有的纷繁复杂的多元取向;在理论形态上,体现出对生态与人文等相关领域的关注。这种审美范式的转变不是一个“当然发生”的自然演进过程,也不完全遵循非此即彼的线性发展脉络,而是呈现出若干美学原则交叠并置的褶皱状态。第四至第六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在这一部分中,论文从“物象”、“境象”和“意象”三个方面,阐述了当代西方景观审美取向的外在特征及内在精神的述求。其中,“物象”与“境象”所分别对应于景观作为一种独特审美对象,在空间实体与时间延展方面的审美属性。在相关论述中,本文抛却了既往对于景观发展进程的“风格”与“式样”的史论分析方式,而是专注于对景观基本存在方式的阐述,即在景观空间与时间构成方式的转换中,人们审美体验进程的变化。在本文看来,对景观的审美分析离不开对其空间实体存在的关注,否则景观审美研究将有可能陷入一种过于虚幻的理论玄思;而对景观审美时间的解析,使得论文对当代西方景观审美内涵的思考不仅限于其空间环境的思索,而是探究与实体环境共存,借助于岁月流逝、历史积淀而呈现出来的不同时代与文化背景的景观时间之美。而对于景观时间审美问题的关注,也成为论文的创新点之一。作为当代西方景观审美内涵的终极表达,“意象”所关注的就是景观审美进程中所呈现出的精神与文化指向。借助于物象世界的呈现和境象世界的生成,当代西方景观建构了一个以人与自然高度和谐为审美要旨的精神家园。在这一过程中,多元的物象呈现与境象的意义建构成为了当代西方景观审美范式表达的核心内涵。通过对当代西方景观审美范式的相关分析,本文认为,当代西方景观审美范式呈现出“思”性内核与“诗”性表述内外融合的特征。其中,“思”性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当代西方景观在审美旨趣撷取中的沉思过程及其所蕴含的理性精神;而“诗”化的认同趣味则体现了一个在多元文化背景影响之下的,以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高度和谐为其审美要旨,借助于更加艺术化的个人表达所呈现出的纷繁芜杂的景观审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