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翻译研究和现代女权运动发展的产物,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即解构男性及原作的文化霸权地位。该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性,突显了译者的主体地位,颠覆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对于“忠实”标准、原作与译作及作者与译者地位关系等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观点,从而为西方译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文第一章首先回顾了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包括历史上女性与翻译的隐喻关系、解构主义的影响、西方女权运动的有力推动以及文化研究中的“性别”研究热潮和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之后,本文尝试进行跨理论研究,即从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目的论的角度透视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如强调翻译的目的、重新解读“忠实”原则以及选择原文本及具体的翻译策略等,论证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特殊性、.合理性以及该理论对颠覆传统翻译理论中的若干原则所产生的现实意义。本文第二章总结回顾了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我国的译介情况,指出了我国学者目前已取得的成绩。本文作者归纳了早期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局限性,此外,女性主义学者后期提出“双性共体”这一概念,以修正其早期的偏激倾向,谋求更为和谐、宽容的两性关系和社会关系,这点在本章中亦有总结。在此基础上,本文作者探讨了国内学者当前在译介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过程中存在的若干不足,揭示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影响。本文第三章以我国著名女译者孔慧怡的译作——女作家王安忆的小说《小城之恋》、《荒山之恋》为例,分析中国女译者的特点,并深入思考中国女译者独特的翻译策略背后的原因。笔者采用文本分析来探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语境下的运用与发展,并由此思考总结我国译者和学者对该源自西方文化语境的译论不应简单复制、全盘接受,而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的译学研究。在论文的结论部分,笔者在总结概括此项研究的同时,也指出了该论文的局限性,并探讨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实践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