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江健三郎是日本当代的著名作家,于1994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本文将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来关注,以原型批评理论为基础,以原型的交际作用为切入点,着重对大江小说中的原型进行分析,审视大江健三郎如何通过原型的重复与变形,结构他独特的小说世界,建构他所追求的“四国森林”体系。本文通过对大江具有代表性作品的分析,提炼出了大江文学中的四类原型。第一类是从叙述角度概括的再生原型,它表现了人物追求生活的重建与灵魂的拯救的历程。第二类是在大江作品中具有独特称谓的“在”原型。从地域背景中概括出来的“在”原型经常以作品中重要事件的发生地而出现,成为作品中的关键地域背景,具有与特定意境相联的地形学意义。第三类和第四类原型则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概括,分别是残疾儿原型和丑孩子原型。这两类原型分别体现了大江文学中的残缺美与遗憾美,是具有标识意义的大江文学要素。通过原型的交际作用,大江的作品构成了一个以再生原型为中心的有机整体:先有纯洁的新生;纯洁美丽的新生儿被社会上丑陋的戈布林偷走,只留下丑孩子;丑孩子在“在”,通过象征纯洁的残疾儿创造的种种契机,获得再生,完成一个有机的,螺旋上升的大循环。本文进一步以《被偷换的孩子》为个案,来分析四类原型在这部作品中的交织与有机构成。《被偷换的孩子》体现了典型的大江创作风格:通过想象力,将虚构与现实融为一体。大江是一个致力于在无神时代寻求自我拯救的人,他的方式就是寻求现实中的神话意义,给人以生存下去的勇气。出原型所结构的整体,无疑就是大江想表达的现实中神话意义的关键所在。《被偷换的孩子》中原型的运用,正体现了神话和民俗在大江健三郎作品中的结构作用。由原型所结构的有机整体,是大江追求现实中的神话意义的具体表现。以此为基础,本文最后探讨了大江文学对当代日本社会的反映及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