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青年报》作为一份可读性很强的全国性大报,它的系列报道在中国系列报道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试着论述《中国青年报》系列报道的发展历程,分析《中国青年报》各个时期的系列报道的特色,特别是通过对进入新世纪的《中国青年报》各类系列报道的深入研究,展现出新世纪《中国青年报》系列报道的特色,分析其中规律,从多角度和一定深度、高度分析新时期《中国青年报》系列报道的特点,以期对《中国青年报》系列报道的组织策划做一点归纳和梳理,并力图分析系列报道与时代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中国青年报》以系列报道这种深度报道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干预作用。 作者力求站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来分析和研究《中国青年报》各个时期的系列报道所呈现出来的诸多特点和它的发展走向。在深入调查与思考后,作者中肯地提出了《中国青年报》系列报道目前还存在的不足,分析造成不足的内、外部因素。同时,作者分析了《中国青年报》组织策划系列报道的优势和资源,对《中国青年报》系列报道的趋势和走向作了一定的预测。《中国青年报》的系列报道是作者要解剖的一只“麻雀”,通过这只麻雀的解剖,作者力图提供一个生动的系列报道案例。 本文包括引言、三个主体部分及一个附录。 引言中,作者论述了《中国青年报》系列报道在我国深度报道史上的地位及其作用,讲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概述了《中国青年报》系列报道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各个阶段的特色。 本文的第一个主体部分是:《中国青年报》系列报道历史回顾。这部分回顾了《中国青年报》从1951年创刊以来,一直到二十一世纪之前的近五十年中该报系列报道发展的三个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展现性专题系列报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透视性专题系列报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动态式”系列报道和系列报道的调整与回归。在这部分中,作者分析了《中国青年报》各个时期系列报道的特色,并指出《中国青年报》的系列报道具有很强的延续性,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适应的。从文章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对社会现象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思考与分析是《中国青年报》系列报道一以贯之的风格,但也有一定的改变与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青年报》透视性专题系列报道突破以前的展现性专题系列报道平面式的模式,引起业界的关注,九十年代产生的“动态式”系列报道继承了八十年代透视性专题系列报道的特色,同时也进行了较大的改进与调整,保持了与现实社会发展过程的一致性。 本文的第二个主体部分是:新世纪《中国青年报》系列报道研究。进入新的世纪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日益明显的全球化进程,人们的思维更是在深度与广度上空前扩展,同时随着我国对报业改革力度的加大,报业界竞争更加激烈,《中国青年报》也在不断的改革中发展,《中国青年报》的系列报道也相应地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期。新的世纪,《中国青年报》系列报道的选题范围更加广泛,它涉及了社会生活与生产的方方面面,抓住热点、焦点,展开分析与探讨,具有很强的宏观性、前瞻性和关注性,有表扬性的,有批评性的,有提出问题的,有解决问题的,有热点的追踪,也有阶段性工作的总结。典型的案例也很多,而且精彩。笔者考察研究了2000年1月至2004年2月四年多来发表在《中国青年报》第一版(要闻版)、第二版(经济生活版)和第五版(教育科技版)的108组系列报道。对它们进行归纳和整理,分析它们的采访、编排以及策划组织特色。 本文的第三个主体部分是:关于《中国青年报》系列报道发展的几点思考。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分析了目前《中国青年报》系列报道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深入阐述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内、外部因素。同时,作者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青年报》系列报道发展中的一些优势和潜力,展示了《中国青年报》系列报道发展的前景。 最后一个组成部分是附录。在附录中,作者从本文考察的2000年1月到2004年2月的《中国青年报》一、二、五版中的108组系列报道中挑出比较典型的45组列于文后,以供参考对比。 笔者除了翻阅了五十余年的《中国青年报》的合订本之外,还查阅了众多专家学者的专著、新闻期刊等。另外,笔者还对《中国青年报》编委梁长春、新闻采访中心副主任杜涌涛等人就有关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专访。与经济生活版主编董时、《中国青年报》记者谭新鹏、《青年报刊研究》资料室毕老师等人进行了多次深入的交谈。这些都为笔者的论文增添了不少鲜活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