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 DCM)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非常高,其一旦发生不仅恶化心功能加重心肌损伤,而且极易导致患者死亡。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糖尿病心肌病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室肌电重构现象有关。Tomaselli在对心衰及心室肥大研究中发现心室电重构表现为动作电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 APD)和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period,ERP)延长,复极延迟[1],但是其细胞离子流变化基础尚不完全清楚,而多数认为是由瞬时外向钾电流(Transient outward potassium current,Ito)减少引起[2]。目前对于糖尿病心肌病心电重构研究较少,尚不清楚在糖尿病心肌病电重构中Ito是否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糖尿病心肌病模型,利用膜片钳技术检测大鼠心室肌细胞Ito变化,从而了解其在电重构中的作用。方法:本实验选用20只健康成年SD大鼠作为实验大鼠,随机分为两组:1)对照组(n=10),2)DCM组(n=10)。对照组持续喂养普通饲料,DCM组持续喂养高脂饲料12周。通过药物诱导建立糖尿病心肌病模型:在DCM组使用1%链脲菌素腹腔注射,对照组则以等量柠檬酸缓冲液腹腔注射。通过病理组织学证实为糖尿病心肌病心肌病理学改变。建模成功后分别对两组大鼠采用改进的耐钙成年大鼠急性酶分离方法分离心肌细胞,运用膜片钳技术以全细胞模式分别记录两组大鼠心室肌单细胞的Ito和膜电容,并运用Clampfit10.1、OriginPro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作图以及SPSS11.0软件分析比较两组大鼠心室肌的Ito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CM组血清TC,TG,LDL-C,FBG都明显增高(P<0.05),而血清HDL-C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DCM组大鼠左心室心肌细胞的Ito电流密度(+70mv时16.8±9.1pA/pF)显著低于对照组(+70mv时36.25±5.2pA/pF)(P<0.05),DCM组的Ito的I-V曲线明显较对照组下移。结论:1、糖尿病心肌病心肌电重构Ito扮演重要角色,Ito数量明显减少可能与瞬时外向钾电流通道数目表达减少以及细胞的结构损害有关。糖尿病心肌病的电重构与其细胞的病理变化(结构重构)密切相关。2、糖尿病心肌病Ito减少引起1相复极减慢,2相平台期延长,APD与ERP均延长,产生后除极,引发心律失常。3、在心内膜与心外膜心肌Ito通道的分布密度不同,APD与ERP发生变化后,其动作电位离散度明显增加,引起各向异质性,形成折返,在临床上表现为严重心律失常,如室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