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翎与北碚

来源 :西南师范大学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路翎因为战争流亡到了四川北碚,并在这里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他这一时期的创作与四川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历来的研究者关注比较少。本文试图通过对路翎及其创作与北碚的关系的研究,更好地理解路翎的艺术世界,并由此提出一些被学术界所忽略的问题。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展示北碚的自然、社会环境和地域文化特征,以及路翎在北碚的生活,他早期的文学活动,他与胡风、冀汸等文学友人的交往等,试图重现路翎在北碚的生活场景;第二部分从文本出发,分析四川乡场文化与路翎北碚时期创作的关系,通过对路翎笔下四川乡场的描述,找出路翎一些主要的概念如“原始强力”等的地域文化来源;第三部分“不一样的四川乡场”则通过与川籍作家李劼人等乡场世界的比较,凸显出路翎四川乡场世界的特异性,以及他对四川乡场的“误读”;第四部分则将路翎这一时期的创作放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进行研究,补充了北碚地域所不能完全涵盖的一些东西,那就是外国文学和南京文化之于路翎的重要性,并总结了在文化冲突与融合中路翎创作理念的形成。
其他文献
全文共分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引言部分,简述该文选题缘起及论证视角.正文部分,按照逻辑顺序,分三大部分依次对元明清小说、戏曲中的园林现象进行发掘探讨.第一部分:"园林
该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站在中西方文化背景下解释杨绛残缺意识的内涵及其形成的原囚.第二部分:集中阐述杨绛残缺意识在其创作中的具体表现.其创作从20世纪30年代始,至今
全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三个部分.引言回顾王安忆的创作道路及该文中论述的一组小说出现的背景,简要阐述了该文写作的意图.正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自觉的理论思考.80年代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概述《人民文学》的创刊背景与角色地位,并介绍了目前学术界关于《人民文学》的研究现状,指出1949-1955年的《人民文学》存在着主流叙事与另
旧体诗写作在新文学第一代作家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新文学第一代作家们创作的很多旧体诗也具有文学、思想等各方面的极大价值。然而这一现象却始终没有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
论文从对“趣味”一词的三层语义素的分析入手,力图深入理解康德的美学思想和启蒙理想,初步探讨其对当代社会及艺术发展的意义。首先,感官感觉的语义素的分析从身体感官入手,揭示
中国文化在国外的传播最早当属日本。公元522年随着佛教传入日本,中国的文献典籍也随之传入。正是因为大量摄取汉文化,日本逐步形成了古代天皇制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日本精神:奈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