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纤维发育基因的进化特征及四倍体栽培棉“纤维杂合优势”分子基础的研究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棉花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分为二倍体和四倍体两大类群。四倍体栽培棉(陆地棉和海岛棉)在A、D染色体组异源杂合之后产生了明显的“纤维杂合优势”。但棉花多倍体化过程中纤维优势基因在A、D染色体组上异源等位基因的互作表达模式、甲基化表观修饰及“纤维杂合优势”产生的分子遗传基础知之甚少,需要更进一步系统深入开展多倍体棉花优异纤维性状形成的进化机制和“多倍体优势”的遗传基础。
  在本研究中,我们汇总了截止目前已报道的全部纤维发育相关基因,分别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通过比较纤维发育基因在二倍体栽培种亚洲棉和野生棉基因组上同源基因的遗传结构变异、进化特点及转录表达差异,揭示二倍体亚洲棉和野生棉纤维性状存在差异的分子基础,并挖掘和鉴定优质纤维分子育种的重要基因。
  2、通过比较异源四倍体(陆地棉和海岛棉)及二倍体近缘祖先(亚洲棉和野生棉)的纤维发育同源基因在遗传进化规律、表达模式以及表观调控等方面的差异,揭示纤维基因在多倍体化过程中的进化特点,进一步解析四倍体栽培棉“纤维杂合优势”产生的机理。
  我们将研究结果分为以下两部分进行阐述:
  1、二倍体棉花纤维发育基因的驯化及表达模式分析
  二倍体A2和D5基因组分化过程中大部分纤维同源基因的结构没有发生明显变异;纤维基因在A、D基因组上同源区域比较保守,与A基因组相比,在进化过程中D基因组插入了许多重复序列进行了基因组扩充;就总体进化速率来说,纤维基因比其他基因的进化速率更快;其中,有5个纤维基因的Ka/Ks比值大于1,说明这5个基因在二倍体进化过程中受到了正向选择;纤维基因家族在二倍体A2和D5基因组上相对比较保守,但在棉属基因组分化初期发生了2-3倍的基因复制现象,这与6000万年前棉属基因组发生的WGD(全基因组复制)事件有关。
  在二倍体棉种中,纤维基因的表达模式表现为A2基因组表达量明显高于D5基因组,并且在纤维起始和伸长时期优先表达。综上结果分析可知:在亚洲棉和野生棉分化后人类对可纺织纤维性状的重点选择加速了纤维基因的进化,所以人工驯化很可能是亚洲棉和野生棉纤维性状发生分化的重要原因。另外,通过综合比对分析筛选出了11个纤维发育关键的候选基因,为后续棉花育种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2、四倍体栽培棉“纤维杂合优势”分子基础的研究
  大部分纤维发育基因在四倍体和二倍体同一亚组(At-A2,Dt-D5)内没有发生明显的结构变异,但亚组间(A2-D5,At-Dt)的结构差异比较明显;四倍体陆地棉与二倍体(GhAt-A2、GhDt-D5)基因组间的核苷酸多态性都稍大于海岛棉与二倍体(GbAt-A2、GbDt-D5)基因组间的核苷酸多态性。上述结果表明了在四倍体进化过程中,纤维发育同源基因的结构没有发生明显变异,同时四倍体陆地棉At、Dt亚组的变异程度都稍大于海岛棉。
  在四倍体进化过程中,陆地棉和海岛棉都表现为Dt亚组的进化速率比At亚组较快。同时陆地棉At、Dt亚组的进化速率总体上都大于海岛棉。上述结果说明了在棉花漫长的进化历史中,Dt亚基因组受到了较强的人工选择压力,同时海岛棉与异源四倍体的祖先种亲缘关系更近。
  纤维发育基因在棉花四倍体At、Dt染色体组上的异源等位基因的互作表达模式可分为四种类型,其中四倍体At或Dt亚组促进表达(At、Dt共促进,At促进、Dt抑制,At抑制、Dt促进)现象在四倍体陆地棉中占80%,在海岛棉中占90%,这说明在四倍体A、D基因组异源杂合之后,四倍体At或Dt亚组上异源等位基因的互作表达模式发生了明显改变。通过进一步表观遗传调控研究发现:大部分纤维基因在不同倍性棉花染色体组上的同源基因的表达与其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呈现负相关关系,表明了异源四倍体陆地棉在多倍化过程中纤维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受其启动子甲基化的负调控作用。
  综合上述结果得出结论:在棉花二倍体野生棉D5和亚洲棉A2基因组异源杂合形成四倍体栽培棉AADD(陆地棉和海岛棉)的过程中,纤维基因的结构没有发生太大变异,但A、D基因组异源杂合之后,四倍体的表达量总体上明显上调,可能是不同倍性染色体组上的纤维同源基因在启动子区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甲基化,通过对下游基因的表达进行负调控作用,进而影响了四倍体At、Dt亚组上异源等位基因的互作表达模式,最终表现为四倍体在纤维性状上的杂合优势,即“纤维杂合优势”。
其他文献
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性质稳定、难降解,是一种分布广泛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的健康产生严重危害。而土壤是PCBs的最大承载体,故PCBs污染土壤的修复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与物理及化学修复相比,环境友好型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在PCBs污染土壤治理中因极具发展潜力而备受关注。但是,因环境中绝大多数微生物处于活的非可培养(viable but no
学位
近年来,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量日渐增多,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环境问题,如何去资源化利用污泥成为现如今的热点研究之一。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以污泥为载体制备成催化剂应用于废水处理中,大大缓解了过量污泥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本文首先以长兴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剩余污泥为原材料,通过化学活化法添加磁性剂烧制出磁性污泥基活性炭(SAC)。通过实验研究得到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活化剂ZnCl2的浓度3mol/L
学位
本研究通过对国内27省市城市降尘、土壤进行采样,测量5种重金属含量并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对金华乡镇采集降尘及土壤样品并进行8种重金属含量分析。基于金华地区获取的降尘进行小鼠灌胃的毒性实验,探讨降尘中重金属水平与生物积累之间的关系及初步毒理损害,为降尘中重金属对生物乃至人体健康的危害评价提供依据。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27省市土壤中Ni、Zn、Cu、Cr、Cd浓度均值分别为22.28,126.0
学位
据文献显示我国对水库沉积物重金属的研究较少,水质重金属指标未引起高度重视,未纳入水质考核指标范围。结合现状分析,我国应加强湖库型饮用水源地的水体与沉积物的重金属研究,以确保水源地水质安全。  本文以沙畈水库、金兰水库及白沙溪流域的水体和金兰水库沉积物中的重金属作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采样。分析了水体中铜(Cu)、锌(Zn)、镉(Cd)、铬(Cr)、铅(Pb)、汞(Hg)和砷
Ti02纳米管由于具有良好的光渗透性,被寄希望在光催化治理环境、太阳能分解水制氢、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等方面发挥较大的作用。目前报道的钛酸纳米管由于光催化效率较低,此方面的研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本课题研究高活性二氧化钛纳米管的制备,同时考察二氧化钛纳米管作为电极在染料敏化电池(DSCs)中的光电转化性能,并探索了其在水分解直接分离制氢的光催化燃料电池(PFC)技术中的应用。  本文以水热合成法制
人工细胞是免疫隔离技术与细胞移植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能解决组织器官移植中存在的两大难题——供体来源稀缺和机体免疫排斥反应。目前,制备人工细胞的材料以水凝胶类高分子材料为主,不仅存在吸水膨胀、机械强度差、会降解等缺点,而且材料降解后会导致移植细胞携带的病毒侵入人体,从而使宿主受到伤害,甚至带来不可预期的后果。鉴于此,本文首次提出了采用TiO2/Ti复合膜制备人工细胞的方法,通过免疫隔离效果实验研究了
学位
目的:构建一种理想的靶向纳米基因载体转运系统,使其能有效的保护转运基因不被核酶降解,并具备高效靶向的基因转染、有效的输送基因至靶位点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无毒性。方法:在本研究中,基于前期工作,首次创新性的选择PEI(polyethylenimines)和PEG(polyethylene glycol)通过共沉淀法来制备PEG-PEI/Fe3O4纳米磁流体作为基因转运载体,用浓度梯度设计方法安排实
褐变在果蔬的加工、处理和贮藏过程中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多酚氧化酶(PPO)被广泛地报道为引起褐变的主要因素。在魔芋精粉的加工过程中,为使产品洁白,针对新鲜魔芋中的多酚氧化酶,采用添加SO2的方法进行护色,而魔芋精粉中SO2残留会对产品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找到一种合适的SO2替代品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在一些食品添加剂的制备过程中常常使用H2O2进行漂白与脱色处理。研究表明:过氧化氢(H2O2
芒隶属于禾本科、芒属、多年生C4植物,对水分、光能和养分有较高的利用率,生物质产量高,抗逆性强,作为能源作物已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RNA-Seq技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转录组测序技术,已成为研究转录组复杂性的有力工具。我国人均耕地少,发展培育芒属能源植物必须开发盐碱地等边际土地,遵循不占用粮用土地的原则。因此,在分子水平上挖掘芒的优异耐盐相关基因是推动培育优异抗逆芒的新品种,推进芒遗传资源改
小麦是世界上种植最广泛的粮食作物之一,超过40个国家将其作为主食,主要是因为其能适应多种不同的环境;而抽穗期是与小麦适应性直接相关的重要性状,因此解析小麦穗发育机制以及发掘新的影响小麦抽穗及开花期的基因对提高产量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以次级群体BC5F3为材料,构建抽穗期与豫麦57(Y57)有显著差异的近等基因系,并对其进行穗发育动态观察及转录组测序分析。通过探讨近等基因系间三个叶龄期和两个穗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