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社会的和谐离不开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人是社会的人,民族中的成员在生产和生活中必然要与本族和他族中的成员发生交往。民族是社会的民族,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发展。只有交往方不论是人与人、民族与民族还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在交往中遵循一定的伦理规范或规则,交往关系才会长久与和谐。 纳西族地处西南边陲,在滇川藏交界处,周边居住着汉、白、藏、傈僳、苗、彝、普米等民族。纳西族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社会的和谐离不开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人是社会的人,民族中的成员在生产和生活中必然要与本族和他族中的成员发生交往。民族是社会的民族,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发展。只有交往方不论是人与人、民族与民族还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在交往中遵循一定的伦理规范或规则,交往关系才会长久与和谐。
纳西族地处西南边陲,在滇川藏交界处,周边居住着汉、白、藏、傈僳、苗、彝、普米等民族。纳西族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最大,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与汉族同胞展开了全方位的交往,形成了相对和谐的民族关系。本文从三个方面对纳西族和汉族交往关系进行分析,试图阐述和谐民族关系产生的伦理观念。
首先,从地缘和文化条件两个方面分析了纳西族和汉族产生交往关系的可能。其次,具体分析了纳西族和汉族交往中产生的碰撞与融合及其具体内容。最后,通过对纳西族和汉族交往的具体内容的分析,阐述了蕴含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不同交往领域的伦理观念。
其他文献
艾思奇同志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先驱和典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通俗化的开拓者,被誉为“哲学大众化第一人”。他以《大众哲学》作为里程碑,使得哲学成为芸芸众生的思想武器,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研究,不可忽略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就是艾思奇,所以对艾思奇学术思想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与当前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 有关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各少数民族都有自身丰富多彩的审美文化,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其中的佤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更是拥有独具特色、丰富多彩、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作为直接由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末期过渡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之一,由于社会发展的相对落后,佤族文化还保留着许多人类童年时期的痕迹。因此,佤族历史和社会文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下意义。 近年国内美
意识形态概念是当代人文社科领域中引用非常频繁而又比较难把握的几个概念之一,它探究的是我们最基本的观念的基础与正确性。自从马克思第一次深刻地揭示它的含义以来,这个概念得到了许多思想家的重视,他们对之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当今我们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研究已不再仅仅是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对人们的观念进行去蔽的努力,而是包含了我们对人类一切思想、精神和艺术等活动的整体反思。 马克思是现代意识形态理论的开创者,在马克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一本体现其主要哲学思想的著作,被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世界观的诞生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形态》在1932年被苏联全文发表后,直至今日都是学界研究的主要内容,但迄今为止对形态的研究大都只停留在《费尔巴哈》一章中,诚然我们不可否认《费尔巴哈》一章较为集中的体现了唯物史观的主要思想,但作为占《形态》五分之三篇幅的《圣麦克斯》
延安时期,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活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他作为中国共产党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革命家,在此期间,艾思奇积极从事哲学理论研究和教学活动。当时,他所编写和发表的《哲学与生活》、《哲学选辑》、《思想方法论》等哲学论著为理解、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此同时,由艾思奇负责组织创办的延安新哲学会,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普及教育运动。针对当时国民党非马克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对社会历史观的科学认识,是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唯物史观的创立是一个历史过程,是它所处的时代产物。《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秘密和发生地,是新世界观创立的孕育。《神圣家族》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自己过去的理论的清算,是新世界观的最初预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则是马克思新世界观的诞生地和萌芽,在这里马克思把实践引入历史观,以实践为核心,论证了唯物史观的一系
做马克思哲学的研究,理清费尔巴哈在马克思思想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它对于如何理解和发展马克思哲学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本文探讨了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哲学思想之间的关系,对青年马克思在其思想进程中是在何种程度上批判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而后又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怎样的批判和超越这一思想进程进行一个相对细致的梳理,旨在理清马克思哲学发展中的费尔巴哈因素这一脉络,使得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更加深入
李大钊的思想产生于时代的剧变之中,他是亲历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代表者。李大钊既是向着自由、光明的理想社会领导者,又是中国民族革命运动的领导者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驱。李大钊在转向社会主义以后,致力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向世人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在中国的大地上树立起了马克思主义旗帜。 李大钊在一次次的论战中加深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尤其是研究
自从休谟对归纳法提出了质疑后,科学的发展就进入了一种较为尴尬的状态。一方面,科学家以及我们普通大众依旧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使用着归纳;另一方面,哲学家们则各抒己见,通过不同的途径、力图解决或者是挽救几乎在哲学上被宣判为死刑的归纳法,或者寻求归纳本身的合理性、或者寻求概率的帮助等等,不一而足。 波普尔正是从解决休谟问题也就是归纳问题着手,一步步地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他站在二十世纪初叶的科学革
人情和中国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一直以来颇受学者们的关注。遗憾的是,从伦理学的视角对人情问题进行研究,在国内几近阙如。事实上,人情概念本身就具有“伦理”这一层含义,从伦理学的角度对它的内涵进行梳理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首先探讨的是人情的内涵,其中包括它的几种含义、特征、人情伦理以及人情伦理的原则。笔者选取了昆明的一个苗族村寨——芭蕉箐,以此作为观察人情伦理的实际运用,尤其是它在信仰基督教的少数民族村落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