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洛神”和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萧红在文学创作上成绩斐然,特别是她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已经成为抗日文学和女性文学的经典之作。《生死场》是萧红真正走入大众视野的开端,是她的成名作。但是,把《生死场》当作纯粹的抗日文学作品却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误判,萧红渗透在其中的强烈的女性主义和启蒙主义思想不容忽视。她将整个东北农村假定为一个场域,在这个场域里,她讲述了一群女性的悲剧,女性永远逃脱不了这个场域,只能选择在里面坚强地生、绝望的死,“生”和“死”的故事不断在这个“场”里上演。萧红通过讲述这些女性的故事来诉说自己坎坷的经历,揭露女性内心深处的奴性和麻木怯懦,控诉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残酷,以呼唤底层女性被遮蔽的女性意识和被几乎磨灭的自我生命。萧红通过讲述这些女性的故事,鼓励她们能从噩梦中觉醒并奋起反抗。本文旨在用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女性“存在”理论来解读《生死场》中女性悲剧,揭示女性作为“他者”而“存在”是《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产生的主要根源。波伏娃在吸收了海德格尔、萨特、尼采等人的存在主义思想后,将其运用于性别差异和女权思考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理论并凝结在《第二性》一书中。她在《第二性》中指出,女性是作为“第二性”存在的,是男性的附属品。波伏娃系论述了从原始社会开始以来女性处境、社会地位、话语权等的发展历程,试图寻找女性生存的出路。虽然萧红当时并没有接触到波伏娃的女性“存在”理论,但她在女性意识和启蒙思想上与波伏娃不谋而合,二者都对男权制度下女性的生存困境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萧红通过还原女性生存场景来揭露女性生存真相,波伏娃在《第二性》中用生动而又富有哲理的梳理向读者阐明了两性关系在“存在”维度的逻辑关系。用女性“存在”理论来解读《生死场》,有助于更深层次理解萧红的女性意识,促进对《生死场》这一文本的全面理解;将女性作为“他者”的存在来分析《生死场》中女性悲剧的根源,在研究视角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同时,对新时代女性写作也有一定的启发性。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对文章的选题背景进行了梳理和说明,总结归纳了选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指明了选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运用波伏娃的女性“存在”理论来分析《生死场》,力图找寻女性悲剧的真正根源,对于《生死场》这一文本解读本身来说是一种丰富,同时在社会层面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第一部分对《生死场》中女性的主要三种典型存在形态进行阐述,即麻不不仁的无知者、软弱绝望的受害者、还是后知后觉的反抗者。文章第二部分是重点和核心部分,结合波伏娃的女性“存在”理论论述了《生死场》中女性作为“他者”存在的现象,突显女性悲剧根源。第三部分从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和作者本人两个维度去考察他们对于女性寻求自我存在之路的思考,深层次讨论萧红的女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