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夷之辨”是中国经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春秋时期“严华夷之辨”,“华夷之别”主要在于文化等观点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本文通过对《左传》中华夷观念的分析之后认为:《左传》通过对夷狄的评价,以鄙视夷狄为主,夷狄在《左传》中多是以单一的野蛮形象出现。这种观念无法真实的反映出当时诸夏与夷狄的融合进程。 本文分为两大部分讨论《左传》中的华夷观念问题。 第一部分讨论齐桓公去世以前(即春秋前期),《左传》中所反映的华夷观念。“尊王攘夷”是齐桓公为争得霸主而提出的口号。与其他诸侯国相比,齐与夷的关系更亲近。《左传》视楚国为华夏大国一般,但这与《左传》中所见的华夏诸国对夷狄的态度矛盾。同时《左传》又在人物的对话中贬低楚国,强调其与诸夏有别。从《左传》来看,春秋初期夷狄的实力已经能与周王室及诸侯国抗衡,并频频主动进攻诸夏。同时华夷通婚的现象却越来越多。在此情况下,华夷观念开始松动。但《左传》中春秋初年的戎狄仍然是“无礼”“野蛮”“无耻”的形象。 第二部分讨论《左传》春秋中后期的史实记述中所反映的华夷观念。楚国的强大彻底打破了因封建制而形成的华夷之别,而伴随的华夷观念也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春秋初期戎狄对诸夏的威胁已经变成晋楚之间的矛盾,其中以晋为首的诸夏与夷狄的关系更加的复杂,既有战争,又有合作,在政治和军事上视其为诸夏一般。但《左传》偶有几处对夷狄的评价,仍然以鄙视夷狄为主,仍然是以野蛮形象出现。 笔者认为,这与《左传》的成书有关。《左传》材料主要来源于各国史官的私人笔记。由于史官长期受到周王室“正统”思想和书法的训练,即使在记述私人笔记时,仍然会受其影响。具体到本文所讨论的华夷观念,对待夷狄仍然维持西周以来的鄙视态度。同时,《左传》材料有一部分来源于战国前期的、关于春秋史事的传闻传说。这之中所反映的华夷观念有可能是战国及其之后的人们依照自己的华夷观念解释春秋时期的华夷关系。而战国时所揣测的春秋时期华夷观念,也极有可能是西周时期的观念与战国时期的华夷观念杂糅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