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因地制宜,在近30年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呈16倍的增速发展,超过了德国和日本两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吸引了各国学者、企业家和决策者的广泛关注,而且还开创了称之为“中国奇迹”的信念。2008年,美国爆发因次贷危机而造成的金融风暴以来,中国应付自如,GDP仍以惊人的速度递增,使其他发展中国家,包括发达国家都望尘莫及。未来的中国有望继续平稳发展,增速尽管会略有放缓,但也将会影响全球经济的低速发展。即便如此,就中国经济增速而言,按业内人士经验,中国离经济硬着陆还没甚远,这样的评论字字公平。尽管如此,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使世界的经济危机发生了变化,中国也在不断地调整。媒体披露的所谓“四不”,正如温家宝总理先前所说的:“不稳定”、“不平衡”、“不对等”和“不可持续”。全球消费自爆发经济危机以来一蹶不振,中国阐明立场,国内经济要取得平衡,必须扩大国内消费需求。通过贷款带动增长,投资大行其道,对中国的增长超过出口起到的作用,但对于银行体系的造成(诸如不良贷款有可能居高不下等)的负面作用,这些投资在未来会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回报结果,恐难令人信服。本文以中国当前对金融财政的抑制,阐明重整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目标。金融抑制采取低于GDP增速的负利率或名目利率)在加大投资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但是一国的投资率如维持在50%上下,很难有效地进行资本分配。当前的投资热潮如引起不良贷款,政府势必规定银行机构理顺资产负债,以可维持稳健价差。受金融抑制的影响,家庭收入将更多转入公司机构,再流入银行业,如此将造成家庭收入GDP占比进一步下降,国内经济也将偏离更多消费这一目标。金融抑制的形成,归咎于来自于中国GDP增长高占比投资,即便如此,假如投资实质回报不足,金融抑制却也可以是银行体系用来足以抵消未来可能出现亏损维持利润的一大利器。中国通过公开市场操作(OMOs),在遏制资本流入尽管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国内采用的仍是固定汇率机制,加上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带来的选择窘境,所以,资本账户无论多寡,采用固定利率还是采取独立的货币政策并不可行,难怪外界称中国并无受惠于全面、独立的货币政策。为遏制资本流入,中国人民银行近期作出规定,提高准备金作为主要的金融工具,此外中资银行在收益率不及贷款利率的情况下,也多少不得以使用央行票据。即便如此,由于资本流入呈理性这一状况,提出设置更高的准备金以及央行票据收益较低,都对银行的资本负债带来了负面作用。为了弥补机会成本缺失,消除银行有可能出现更少的创利空间,采用金融抑制和较高的银行业价差作为制约(固定)汇率机制产生蚕食利润效应的主要金融工具。金融抑制如能随弹性较大的人民币得以缓解,中国势必将进行真正的经济调整,恢复平衡,家庭收入也将随金融抑制下降提高消费在GDP所占比例。在提出的论点中,认为金融抑制是造成中国经济不平衡的主要根本原因之一,还基于金融抑制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一事实。提出这一假设的观点主要以为金融抑制致使服务业发展滞长,严重误导结构性调整进程。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受政策影响滞后或者开发不充分,不光影响可支配家庭收入的重建,还势必造成就业水平低下。我们先前采用系列回归法进行经济计量分析,对服务业发展和金融抑制之间的负相关曾作过深入调查,试图将反映出的重要统计数据作为有力的佐证,供中国决策者缓解金融抑制、实现以消费型为主的经济体及和谐社会的创建。论文分四章论述:第一章:中国增长模式。内容大意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尽管在GDP增速取得的成就不可小觑,在金融抑制造成家庭收入流入公司机构加大投资引起失衡的情况下,现存偏离因素却仍将继续延续这一经济增长模式;第二章:汇率机制。以当前汇率机制问题为主深入说明,阐述金融抑制在根本上如何成为维持当前汇率机制的一个主要金融工具,但家庭财富最终还是流入银行,弥补因资本的流入致使银行无法发挥作用的情况;第三章:银行体系等因素。阐述在一无外部需求、二在国内并无过高消费的情况下,为保持GDP增速,加大投资,银行系统和国内信贷分配、投资过剩、不良贷款居高不下、进一步的金融抑制等国家干预因素并存、仍反向供给及造成的自虐结构性失衡;第四章:经济计量分析。本章着重论述经济计量分析其实施目的,为提供统计数据,表明金融抑制同服务业发展之间存在重大的负相关。最后一章为全文所述论点的归纳,阐明中国当前采用金融抑制作为最初的金融工具,无论为规避资本流入(固定汇率)还是刺激投资,对保护银行体系金融发挥财务优势仍至关重要。但是推动投资也好,维护平价并恢复银行创利也罢,家庭收入流入公司机构和银行这一状况将造成消费不振,并且使得中国进一步偏离恢复经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