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是应对酸雨、灰霾天气、细颗粒物和臭氧超标等区域性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为达到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目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9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意见》是国务院首次为大气污染防治而发布的综合性政策文件,提出了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意见》强调合力保护区域环境,工作协调机制上要求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监测、统一监管和统一评估。目前国内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主要是针对奥运会、世博会和亚运会而建立起来的,虽然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但毕竟有时间和地域方面的局限性。要真正建立区域污染治理的长效机制,需要探究更多有关污染物扩散的规律,关注联防联控长效协商与调控机制的构建和实施,研究适用于各区域的具备操作性的环境管理政策。陕西省关中地区集中了全省三分之二的人口和生产总值、56%的耕地、72%的灌溉面积,在全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该地区大气污染的区域性特征日益明显,环境问题的整体性以及城市间污染物的相互传输影响,给现行的属地管理模式带来了巨大挑战,需要建立区域性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予以解决。本研究对关中地区的自然环境、地质地形、气候特征、风向风速特征、大气稳定度,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分析。利用CALPUFF大气扩散模型,以SO2为例对关中城市群大气相互影响特征进行了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对环境管理部门提出的“十二五”SO2减排任务进行了校正。并从主体机制、工作机制、保障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关中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实施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一)研究区地形比较封闭,气候条件、风向风速等自然条件比较相似,经济较为发达和集中,大气污染具有区域性特征,比较适合开展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研究。(二)、关中城市群之间的SO2相互影响较为明显。宝鸡本地源对本市的贡献率最大,为87.31%;咸阳本地源对本市的贡献率最小,为55.39%。西安的浓度23.12%来自外来贡献,主要是咸阳的8.64%和渭南的10.84%;宝鸡的浓度12.69%来自外来贡献,主要是西安的6.0%;咸阳的浓度44.61%来自外来贡献,主要是西安的24.74%、渭南的13.83%和宝鸡的4.64%;铜川的浓度17.02%来自外来贡献,主要是渭南的12.54%;渭南的浓度18.25%来自外来贡献,主要是西安的12.94%。(三)在不考虑城市大气相互影响的情况下,西安、宝鸡、咸阳、铜川和渭南的“十二五”SO2减排任务分别为-7.9%、-7.9%、-7.9%、-7.9%和-8.8%,五个城市都需要减少SO2排放量。在考虑城市大气相互影响的情况下,本研究以预计的2015年各城市SO2控制量为基数,利用关中城市群之间的SO2相互影响关系,采用加权求和的方式得出各城市“十二五”SO2减排任务分别为-8.8%、-22.7%、-7.8%、-45.9%和-3.4%。根据新的结论,西安和咸阳与原有减排任务相差不大,宝鸡和铜川减排任务增加较大,而渭南减排任务降低较多。(四)关中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实施建议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主体机制:确定区域联防联控的主体,主要解决如何搭建联防联控平台,在平台内谁牵头、谁参加、如何协商,如何组织、如何运行等问题。工作机制:超越原有的以地方行政辖区为范围的管理模式,在科学合作和政策协商的基础之上,构建区域内整体的基于环境质量改善的工作机制,形成区域内统一的法规、标准和政策体系,以及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和统一评估的工作方式。保障机制:推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强环境管理、提高准入门槛,推进科技进步、实行清洁生产和经济鼓励等保障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顺利实施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