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赤霉素广泛应用于农业、苗圃、园艺、栽培技术、茶园等,是五大植物激素之一。赤霉素是典型的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主要生产方式是微生物发酵。赤霉素固态发酵方法与液态发酵法相比较具备以下优点:(1)固态发酵要用的原料一般是农产品,比较容易获得且生产成本较低。(2)下游操作少,消耗的能源少,因而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小。(3)投资规模小,技术要求较低。(4)无菌操作的要求低。本文用实验室保藏的一株串珠镰孢菌ZZU-FmS为试验菌株,以玉米面粉为发酵主导碳源,麸皮为惰性载体和主导氮源的固态发酵基质上,研究了添加秸秆对赤霉素发酵的影响,探索出了一条新型的赤霉素发酵工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试验发现在赤霉素固态发酵过程中向培养基添加打碎后的玉米秸秆,经过蒸汽爆破的玉米秸秆以及用纤维素酶酶解后的汽爆玉米秸秆,都不利于串珠镰孢菌丝体的生长以及赤霉素的生产。(2)在赤霉素固态发酵过程中添加汽爆玉米秸秆酶解液,能够有效的增加赤霉素的产量。在第60小时添加汽爆玉米秸秆酶解液400 mL/kg干基,得到的赤霉素产量最大为9.48 g/kg干基。(3)通过单因素试验对赤霉素固态发酵过程中第60 h时添加400 mL/kg干基的汽爆玉米秸秆酶解液的固态发酵进行了优化,最佳发酵参数是种龄36 h、初始pH为7.00、温度30℃、固液比1:1.1、接种量10%、发酵周期为168 h。在最佳酶解液添加量和最佳培养条件下,赤霉素产量最大可达到9.48 g/kg干基。(4)通过对赤霉素固态发酵过程中第60 h时添加400 mL/kg干基的汽爆玉米秸秆酶解液的固态发酵进行研究,考察了发酵过程中菌丝量与赤霉素的关系,种龄为36 h、接种量14%、初始pH为6.00、固液比为1:1.1、菌丝生长温度为32℃、培养时间为96 h时,菌丝体量达到最大。当种龄为36 h时、固液比为1:1.1时,菌丝量最大对应的赤霉素量也最大。初始pH为6.00时,赤霉素量为8.83 g/kg干基。接种量为14%时,赤霉素量为6.12 g/kg干基。培养温度为32℃时,赤霉素量为9.20 g/kg干基。培养时间为96 h时,赤霉素量为6.94 g/kg干基。本研究为固态发酵生产赤霉素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同时也考虑了玉米秸秆的应用,减少了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