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皮寒药为四川攀西地区治疗感冒的民间特色草药,来源于豆科米口袋属植物川滇米口袋Gueldenstaedtia delavayi Franch的干燥全草。异名皮伤寒、鸡大腿,为当地特色民间常用药物。《西昌中草药》名曰:“皮寒药”,记载其:“全草入药,四季可采;性寒,味辛苦,清热解毒、镇痛。”本文针对合理开发和利用民间药资源的研究,对攀西地区特色资源皮寒药的品质评价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探讨,为民间药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四川省中药材标准》2010年版新增品种皮寒药质量标准的制订提供了可行的技术基础和理论依据。进行的主要工作:1文献考察。明确了皮寒药的来源,掌握了皮寒药的研究现状以及同属植物的研究动态,为开展实验提供文献支持。2皮寒药的形态组织学研究。主要鉴别特征为:原植物主要从小叶数量、形状,花的数目、颜色、旗瓣形状,荚果个数等进行鉴定;药材性状主要从主根的形状、表面特征、折断面,小叶,荚果的个数等方面进行鉴定;组织构造主要从根横切面木栓层细胞的形状及排列、纤维、木质部排列和射线等方面鉴别;总花柄和叶轴主要从表皮细胞,维管束的类型、个数和排列鉴别:小叶主要从过主脉的上、下表皮细胞、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维管束及气孔、非腺毛等方面鉴别。粉末特征主要从木栓细胞,纤维束,非腺毛的长度、数量,导管类型等方面鉴别。3皮寒药定性评价研究。首次建立皮寒药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结果显示:不同产地皮寒药与皮寒药对照药材和β-谷甾醇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以芒柄花素、高丽槐素为对照,首次建立了皮寒药高效液相定性鉴别方法,结果显示:不同产地样品液中均含有芒柄花素、高丽槐素。4进行了皮寒药水分、总灰分、酸不溶灰分的检查。测定结果为不同产地皮寒药药材水分含量在9.66%-10.45%之间,平均为10.10%;不同产地皮寒药药材总灰分在5.96%-8.71%之间,平均为7.14%,酸不溶性灰分在2.19%-3.23%之间,平均为2.69%。5建立了皮寒药浸出物测定方法。测定结果为不同产地皮寒药药材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在24.35%-34.46%之间,平均值为30.81%。6皮寒药有效成分筛选、分离和含量测定通过有效部位的筛选和成分的分离,从皮寒药的有效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了4个单体化合物,并从其中鉴定出芒柄花素和高丽槐素;首次探索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皮寒药中芒柄花素、高丽槐素的含量。7首次进行了一年生皮寒药的适宜采收期实验研究。通过对皮寒药不同采收期的浸出物、有效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发现-年生皮寒药的果后期,即每年的11月中旬为最适宜的采收期。8首次进行了皮寒药抗H1N1流感病毒作用研究。采用H1N1流感病毒滴鼻感染小鼠的方法研究,结果显示:皮寒药水煎液10g/kg~20g/kg给药剂量可显著性(P<0.01)改善肺脏病变程度,降低感染小鼠死亡率,使其肺指数值下降,延长小鼠的平均生存时间。综上,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定性与定量研究及抗流感病毒等多指标、多层次、多角度的试验研究与探讨,为民间药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四川省中药材质量标准》2010年版皮寒药的质量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的制订,提供了技术基础和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