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媒介与文化抑或媒介与社会这一议题一直备受研究者们关注。参照既有的研究者们的结论,赛博空间这样一个性质特殊的媒介的出现,对于人类来说是意义空前的。可以观察到的事实的,和媒介的发展亦步亦趋的是人类文化的嬗变。二十世纪的亚文化潮流的兴起要感谢大众媒介的井喷式发展带来的契机。亚文化在大众文化的洪流中的日渐瞩目,这其中却潜伏着被商业化的危险。大众媒介在使二十世纪的人们开始认识那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亚文化的同时,也使得人们开始消费着时尚的“亚文化”。对任何一种文化来说,媒介都是至关重要的,但希望获得尽可能多的注意力的大众媒介显然并不是真正适合亚文化的。赛博空间这个方便的概念,使得谈论基于互联网的各种传播变得方便了许多。界面丰富、非中心化、允许实时交互、允许多重身份表达的赛博空间,给予了人类历史上最丰富、最自由、最富创意的沟通平台。这背后的意义在于,人类首次能够在三重空间同时存在,从而超越了人类日常生活所在的地理空间与历史时间。如果说现代社会的生活核心是身份簇的表演,那么允许匿名互动的赛博空间则解放了私密性自我的表达,事实上也解放了自我所有方面的表达。在现代性唤醒了民族意识之后,后现代性唤醒了个体意识。赛博空间对身份表达的解放和个体意识的膨胀不谋而合,个体不仅获得了空前自由的自我意识表达,还可以在赛博空间找寻安德森意义上的“想象的社区”。于是,真正基于个性表达或者少数群体认同的亚文化呼之欲出。关于赛博空间与亚文化的理论构建是如此的丰富博大以及发人深省,以至于使得现今关于这个议题的微观研究显得如此的浅表、零碎与视域狭窄。这其中有研究者自身的原因,也有这一议题的复杂性和研究的困难性的原因。为了使得研究具有实在的价值,界定研究问题和对象已经确定适合的研究方法是必要的。对于“文化”和“亚文化”的理解,遵从了一种基于符号学和意义阐释的取向。采取这种取向是为了得出一种基于推测的解释性的结论,而不是寻找一种宏观的规律。后者是完全超出研究者能力范围的。对于以下的一些问题,希望试图主要通过对在赛博空间拥有存在的亚文化成员进行深入访谈的方式,获得一些解释和回答。即,隶属亚文化的网络使用者是如何在赛博空间中寻找到自身存在的,是主动还是偶然,线上和线下的身份认同与社会交往状况,这种身份认同和赛博空间是否真的如之前的研究所述一样存在确凿与必然的关系,如何调整以及线上和线下的诸种行为和社会交往的关系,尤其是那些赛博空间中带有亚文化色彩的行为与现实空间中的各类行为的关系。通过对一位把爱犬当作自己家人甚至说是孩子的中年女性、一位习惯于在群里交流育儿经的年轻母亲、一位希望实现飞行梦想的游戏爱好者和一位以实际行动支持着她喜欢的对象的年轻女性的深入访谈,可以发现:赛博空间中亚文化社群的成员对其的接触可能是出于偶然的也可能是主动搜寻的,但背后都有着某种明确实在的动机,而这种动机往往产生自现实空间,由此也能促使亚文化虚拟社群的成员与社群以及与其他成员结成较为稳定的关系。赛博空间为亚文化社群的身份建制提供了空间,而通常这种身份建制是互动性和协商性的。赛博空间也为亚文化社群提供了产制、传播亚文化媒介产品的平台,从而促进了亚文化的推广和发展。而与现实空间中许多的媒介产品不同的是,赛博空间的亚文化媒介产品可能是作为一种开放性文本而存在的,亚文化社群的成员可以根据自身对特定身份或事物的理解来建构网上的身份,文化资本和符号权力并不是亚文化社群所需要担心的首要问题。符号权力的“自赋性”激活了亚文化社群成员的文化实践。丰富多样数不胜数的亚文化媒介产品,为赛博空间中的亚文化社群成员对社区或社群的认同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方式。泛认同便是其中一种,它是基于赛博空间中虚拟身份间的心理上的关系的。同时,它也是基于特定亚文化的不稳定形态的,而这种不稳定正是赛博空间中的互动性的文化实践所带来的。赛博空间还以为亚文化虚拟社群提供交流场所的方式,促进社群的互助和认同的升华。而这种基于虚拟身份的互动和赛博空间中虚拟社群的繁荣密切相关,对于亚文化社群来说,虚拟身份的活跃程度和成员间的互动程度要比虚拟身份的绝对数量更有意义。亚文化社群还可以逐渐将稳固而紧密的联系转移到现实空间中去,虽然目前看来这种转移是伴随着虚拟身份的现实确认的一种谨慎的行为。更为重要的是,赛博空间为那些在现实空间中受到压迫或者无法实现的身份认同诉求提供了“实现”的机会。但是,赛博空间中亚文化社群身份建制所存在的等级制,则极大地削弱了赛博空间所带给亚文化社群的便利。赛博空间带给个体的身份上的多重认同,对个体的现实生活是有影响的,尽管可能相较对个体在赛博空间中的行为来说是比较有限的。至于影响的具体状况,则取决于个体的个性、亚文化身份的特性、亚文化社群的特点、社会的包容程度等诸多因素,难以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