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具有创造信用的功能,这注定它承担的风险要比一般行业大很多。由于现代经济对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系统的依赖,商业银行一旦发生危机,一国乃至世界经济将遭受巨大的灾害。然而,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金融业的日益开放和全球化,金融产品越来越多样化,交易性质也越来越复杂,传统金融机构的交易系统、运营模式也随之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转型变革,银行业案件呈现出多发频发和系列化蔓延的态势,并给银行带来了诸如资金损失、法律纠纷和声誉风险等一系列重大影响,也引起了监管当局甚至政府高层的高度关注。因此,商业银行要准确掌握银行案件风险管理状况,全面监测各层级机构案件风险管理状况的变化,及时发现不良变化的苗头。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机构和专业,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可以达到缓释风险、减少损失的目的。传统上,银行应对案件及案件风险的方法,往往是在事后的,等到案件或案件风险事件发生了再对事件进行剖析,找出背后的原因,对制度”打补丁”,在过程上不断增加控制环节,或投入人海战术进行监控。这些做法对后期再次发生类似的事件具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对业务流程没有根本性重构,对风控措施没有根本性提升,最终导致控制环节虽然不断增加,风险防控成效却逐步衰减。作为商业银行,最想要做的是在事前能对案件风险事件进行预警,根据预警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防范。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商业银行的这一想法越来越强烈,希望依托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聚合并利用现有的各类信息资源,包括各类检查发现的问题,外部监管信息,重要经营管理数据等,对各项数据进行综合深入多维分析,以此对案件风险事件进行预判。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直观、系统、能全面评价和描述各级机构风险管理状况的指标体系,通过定量测算后客观准确反映各级机构案件风险管理现状和历史发展趋势,深入查找风险管理漏洞和案件隐患,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确保商业银行持续经营,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通过梳理分析案件与操作风险的关系及发展阶段,归纳提炼近年来案件风险面临的“五个新”的新形势和暴露的五个特征,针对新形势新特征,实证剖析银行案件作案的动机、过程和案发导火索。针对这些作案要素,构建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商业银行案件风险防范指标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比例法等多种数学方法将指标评价结果进行量化,使评价结果更加直观;并以A银行为例,选取A银行多年的数据对指标体系进行验证,以此来说明指标体系的适用性,供我国商业银行借鉴。同时,在此基础上,思考并提出了在经济新常态、金融新业态、经营新状态、员工新心态和监管新形态下,围绕作案动机、作案过程、案发导火索和案发后管理等案件关键要素,如何推进银行案件预防与控制工作,以更好地管控案件风险。因此,在案件和案件风险事件加速暴露的形势下,银行推进内部控制和案件防控手段的转型已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