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最高/低气温变化的影响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1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和CRU(“Climatic Research Unit”)、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全球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数据,采用OMR(“Observation minus Reanalysis”)方法,分析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全球年平均最高/气温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1)1982-2011年,全球陆地36.411%面积的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变化,变化特征以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的增加,草地、未利用地、湿地和水域的减少为主,其中,耕地面积增加最多,为5278069.551km2,且增长速率最快,增加率为27.226%;林地和建筑用地分别增加了1952420.525km2、71337.526km2;草地、未利用地、湿地和水域面积分别减少了4203087.107km2,2126614.442km2、715936.617km2、256189.436km2,其中草地减少面积最大,湿地减少速率最快。主要转换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和草地三者之间的相互转化,主要持续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  (2)1982-2011年,全球年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呈显著增加趋势,最低气温增加速率大于最高气温增速,且最低气温在空间上显著降温区较少,最高气温显著增温区与最低气温显著增温区高度一致,主要位于亚洲北部、南部和西部,欧洲西部,非洲撒哈拉沙漠、苏丹草原和埃塞俄比亚高原地区,南美洲的巴西高原地区和北美洲东北部及格陵兰岛南部等区域。1982-2011年LUCC使全球年平均最高气温升高了1.498℃;使年平均最低气温降低了0.756℃,影响均不显著,对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分别贡献了4.094%和12.034%。但在空间上,全球50%的陆地面积表现出LUCC对年平均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有显著影响。  (3)不同的土地覆被类型对年平均最高/低气温变化的影响不同,未利用地对最高气温变化的增温作用最大,建设用地、草地和耕地次之,林地则呈现降温效应;林地对最低气温变化有降温作用,而建设用地、未利用地、草地和耕地均使最低气温变化呈增加趋势。林地转耕地、林地转草地对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变化均有升高作用;草地转耕地对最高气温变化有增温效应,对最低气温变化有降低作用;耕地转林地、耕地转草地、草地转林地对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变化的影响随纬度而变化。
其他文献
最近,江苏省灌南县堆沟港镇政府利用上级投资修建海防路的机会,决定将镇区的四条主街道改建成柏油路。经镇人代会一致通过,对镇区居民按每人80元标准筹款建路。但在筹款中,遇到了很
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新形势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是新形势下对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提出的新要求。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努力实践“三个代表”
城市热岛效应(UHI)对城市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因素势在必行。尽管该领域已有大量学者进行了研究,但很少有研究考虑到滨海城市热岛效应的季
凋落物分解是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主要途径,对生态系统C收支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分解模型中的温度、湿度和凋落物化学组成等因子能很好的预测湿润区凋落物的分解
通过“3414”试验,建立了亚麻产量(Y)与N、P、K肥之间的回归方程,确定亚麻的最佳施肥量是氮肥(N)60.97 kg/hm2,磷肥(P2O5)61.30 kg/hm2,钾肥(K2O)26.87 kg/hm2,亚麻产量预报
本文从资源型城市工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与资源危机、环境恶化的矛盾入手,结合我国节能减排的基本国策,以及工业生态学的研究趋势——工业生态化。在探讨资源型城市(以攀枝花
过去千年高分辨率的气候记录对于理解现今的气候变暖具有重要的意义。树木年轮代用指标以其分布广泛、连续性强、易于获取等优势在研究过去高分辨率的气候变化方面占据着举足
在“三讲”教育中,中央党史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和工作人员改变了对领导称官衔的风气,上上下下一片互称“同志”之声。中央党史研究室的一些同志在“三讲”过程中提议,对室委领
区域尺度地表水热通量的获取,对气候、水文、农业、生态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和实际应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参考价值。地面观测技术(如涡动相关仪、大孔径闪烁仪等)可以
湿地、海洋与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三类生态系统,由于湿地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与广泛的食物链被称为“生物超市”。湿地的类型繁多,形态迥异,通常被描述为生态过渡带。扎龙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