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热诱导儿茶素类化合物化学转变及机理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茶素类化合物是茶叶中最重要的品质和功能成分,具有抗菌、抗辐射等功效,但其稳定性差,在加工或贮藏过程中易发生化学转变,与褐变相关。取代基和空间结构的差异是引起儿茶素类化合物生理活性和化学特性不同的重要原因,并可能导致各儿茶素单体对茶及含茶产品褐变的贡献度不一致。目前关于各儿茶素单体化学行为差异的研究较少。本论文从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重要环境因子温度和光入手,研究光、热诱导下各儿茶素单体的化学转化,采用UPLC-MS/MS、紫外吸收光谱、NMR等检测方法分离、鉴定相关反应产物,揭示其反应机理,并探讨取代基和空间结构对儿茶素类化学性质的影响。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8种儿茶素单体溶液的热诱导化学转变。异构化、水解和氧化/缩合反应是高温环境下儿茶素类化合物化学转变的主要反应,并受到取代基的影响。表型儿茶素EC、EGC、EGCg、ECg和C均发生了非酶促低聚反应,生成了二聚体。其中,EC和C经加热处理后可生成A型和B型去氢儿茶素二聚体。高温环境下A型去氢儿茶素二聚体的生成与积累是引起EC和C溶液颜色变黄的主要原因。(2)儿茶素类在低温避光条件最为稳定,常温或光照条件下EC和C单体溶液变为黄色。以EC和C为对象,研究了不同光照对儿茶素类光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EC和C在日光灯下的保留率最高,其次为太阳光,在UVB辐照下明显被破坏。(3)8种儿茶素单体溶液的UVB诱导化学转变。EC和C为UVB敏感型儿茶素,保留率较低,而其它6种儿茶素单体对UVB不敏感,保留率高于90.7%。UVB诱导EC和C发生化学转变受反应时间、底物浓度和溶剂的影响。在UVB诱导下,光异构化反应和光裂解反应是影响EC稳定性的主要原因,而光裂解反应是影响C稳定性的主要原因。EC和C溶液经UVB辐照后生成了 8种新产物,包括1种光异构体产物和7种光裂解产物。儿茶素光裂解反应涉及两条途径:自由基反应和光诱导下的电子转移反应,并生成相应的光裂解产物。
其他文献
现今时代发展迅速,很多民间艺术都变得稀有,感觉民俗的事物都成了上年代的东西,并不像古董那样让人收藏,而是在慢慢消失。红绿彩瓷,作为当时民俗情感的体现,都应当是值得保存的,而这
采用溶胶-凝胶的方法,以硝酸银、钛酸四丁酯和尿素为主要实验原料,制备了膨润土负载N/Ag共掺杂半导体TiO2光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镜SEM、
中国民歌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民歌丰富多彩,但是流传海外的中国民歌却很少。现有两种方式向西方传播中国民歌:一种是中国民歌的配译,即演唱文本翻译;另一种只对民歌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生活对于能源的需求总量持续增长,资源环境对能源利用的约束作用也越来越强。大规模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开发及利用,为缓解能源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
理解自然段的训练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袁微子主编的《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中指出:“自然段的训练,大致有这样几项内容:第一,知道从哪里到哪里是一段话,里面共有几句话;第
家庭农场是实现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基本稳定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效结合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呈现进一步加快趋势,全省耕地流转率已达到42%,推动了家庭农
我国地域辽阔,地质气象多样,形成了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及不同的审美观。尤其是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祖国的边疆地区,受那里特殊的地理位置、
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建筑业成为我国经济上升的重要一环,面对日益突出的节能质量问题,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也就至关重要。在我国,由于人口的因素,民用建筑成为了刚需,而人
在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下,各种文化间的交流机会增加,满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趋同性也愈发的明显。为更好的保存中国历史遗留的文化遗产,本文以东北满族民俗文化为切入点,对东北地区满族村落进行初步调查,发现满族民俗文化在设计中的体现越来越薄弱。怎样将满族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下来,是现今社会的主要问题。目前满族文化在东北民宿中的发展并被不重视,以满族文化为设计元素的新型民宿也少之又少,但游客对于住宿方面,却更加热衷于
目的:观察防风通圣散联合莫匹罗星软膏治疗细菌性毛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细菌性毛囊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治疗组予防风通圣散口服加莫匹罗星软膏外涂于患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