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为对象,定量分析了苔藓物种垂直分布格局与其多样性维持机制,以期为该地区苔藓植物资源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资料与相关理论支持。采用分层取样,沿海拔梯度设立了53个20m×20m的植物群落样方,并对其物种组成进行全面调查,苔藓植物全面普查并鉴定到种。结合数量生态学研究方法,综合分析了小秦岭地区苔藓物种垂直分布格局;林分结构、地形因子、空间因子对苔藓群落构建的影响以及苔藓物种共存机制,其结果如下:1、样地内共采集到1378份苔藓植物标本,经鉴定共有33科89属240种,其中藓类226种,苔类14种,羽藓科(Thuidiaceae)、提灯藓科(Mniaceae)、青藓科(Bryaceae)、灰藓科(Hypnaceae)为小秦岭地区苔藓植物四大优势科,采用多元回归树(Multivariate Regression Trees,MRT)对苔藓植物进行群丛分类,经交叉验证,本区苔藓植物可分为4类:(1)长肋青藓(Brachythecium populeum)+大叶匐灯藓(Plagiomnium succulentum)+圆叶匐灯藓(Plagiomnium vesicatum)群落;(2)灰白青藓(Brachythecium albicans)+宽叶青藓(Brachythecium curtum)+短肋羽藓(Thuidium kanedae)+平肋提灯藓(Mnium laevinerve)群落;(3)短肋羽藓(Thuidium kanedae)+光萼叶苔(Jungermannia leiantha)+薄罗藓(Leskea polycarpa)+叉肋藓(Trachyphyllum inflexum)群落;(4)宽叶青藓(Brachythecium curtum)+垂蒴棉藓(Plagiothecium nemorale)+全缘匐灯藓(Plagiomnium integrum)群落。2、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对样地内物种分布进行排序分析,其中海拔、坡度和坡向等因子对苔藓物种分布的解释量为7.29%,三者是影响苔藓植物分布的主要因子;用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研究了苔藓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发现苔藓物种多样性随海拔的变化呈明显的上升格局,与该地区维管植物垂直分布格局不同。3、利用方差分解评价了林分结构、地形因子和空间因子对苔藓物种分布的相对贡献。得到如下结果:乔木多样性、草本层、空间因子是影响苔藓植物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纯地形因子、纯林分结构和纯空间因子分别对该地区苔藓物种分布贡献了5.76%、17.65%、9.86%,三者相互配合后分别解释量分别达到了7.29%、19.54%、12.44%。该结果表明:在高山生态系统,苔藓植物物种共存既符合生态位理论,同时也可以用中性理论解释,其中林分结构对于苔藓物种共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苔藓物种多样性的保护过程中,当扩散限制存在时,可以适当的补充苔藓物种的繁殖体。当然,林分结构所形成的生境相对于扩散限制而言对苔藓植物群落构建更为重要,进行苔藓植物资源保护工作时,要注意保护乔木、灌木和草本所形成的微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