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作为世界贫困人口大国,反贫困一直是我国推动经济发展的重点。自1986年起我国先后采取多项重大政策推动扶贫工作开展。为了加快脱贫致富,缩小贫富差距,2010年党中央制定《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0-2020)》,《纲要》中将我国正式划分为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并且首次提出将旅游发展作为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手段。广西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区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石漠化问题最严重、贫困问题最突出的地区之一,生态问题与贫困状况成为制约当地发展的两大阻碍。虽然近年来随着我国精准扶贫等多项扶贫政策的实施,当地经济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然而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条件、资源禀赋差异、经济发展水平、扶贫开发阶段以及经济发展政策等多种因素制约,片区内各县域旅游扶贫效率差异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因此以广西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区为研究对象,对其近年来旅游扶贫效率的时空分异与发展类型进行探讨具有战略性的特殊意义。文章首先在对区域经济学、旅游地理学、统计学等学科相关理论内容细致梳理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有关旅游扶贫、旅游效率与旅游扶贫效率研究成果,对广西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区的旅游开发与扶贫状况进行分析。其次,以县域为研究单位,构建广西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区旅游扶贫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与ArcGIS分析软件,以其2011年至2015年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分别从纵向和横向对片区内22个县域的旅游扶贫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进行测算,并借助曼奎斯特指数(Malmquist Index,简称MI)对其历年间旅游扶贫效率进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西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区旅游扶贫效率总体较高;各县域历年MI均值为0.942,处于效率递减状态;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较高的县域主要分布在旅游资源丰富、资源品味高,经济带动效应显著的地域,纯技术效率则没表现出明显的分布特征;2011-2015年间,各县域旅游扶贫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并未有明显的空间演化特征,但规模效率较好的县域在桂北地区出现一定程度的集聚,规模效率较差的县域则主要集中在桂西地区;根据各县域旅游扶贫效率值和各县域规模报酬情况,这些县域的旅游扶贫发展类型分为“成熟型”、“成长型”、“潜力型”、“落后型”四个类型。本文将旅游扶贫、旅游效率以及空间分异进行有机结合,从全新的视角对该片区旅游扶贫效率情况进行分析,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旅游扶贫研究范围,促进片区内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对于提升研究区域旅游扶贫效率具有一定的科学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