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他才华横溢,一生中创作了不少的散文、诗歌、小说,对文学理论也颇为精通,写了不少的文论作品,但他留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业绩,主要还是他的小说翻译。林纾翻译作品蔚为大观,清末民初之时,风靡一时,阅者无数。康有为对他就有“译才并世数严林”之誉,胡适也赞他为“译介西洋近世文学第一人”。国人最早正是通过林纾的翻译才开始了解许多世界著名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体会到西洋文学的灿烂新鲜不亚于我国文学。林纾作为近代文学翻译史上的先驱人物,开创了文学翻译的局面,使外国文学的翻译成为自觉。因此林译在中国文学翻译史和近代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这是本文选择它作为研究课题的原因所在。前人对林纾翻译的研究多为随意经验性点评、规范性视角下对译本对错好坏的价值裁决或基于政治意识形态的评价,缺乏对历史、文化因素的考虑,而且林译研究还常被附庸于近代文学研究之下。本研究以接受语境和译者文化取向为导向,从英国语言学家费尔克拉夫所构建的话语分析框架的视角,即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向度,对林纾的翻译做全面系统的研究。继而又把这几个向度结合,从话语系统的整体角度,探寻林译所以能促进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因素或特质。具体说来,本研究重点回答以下四个问题:林纾的翻译文体特征和生成原因是什么?林纾有着怎样的翻译生产过程?译者受到哪些翻译规范的制约?林译为何能对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产生影响?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林译的认识。本研究为翻译批评提供个案研究,并具有一定的翻译史、文学史研究的价值与现实意义。全文分为七章。第一章介绍林纾生平和林译概貌,综述国内外林译研究现状,同时说明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目的和问题、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和创新点。第二章探讨林纾翻译的形成。该章重点分析林译中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晚清社会轰轰烈烈的小说界革命,是林纾所处的社会环境;近代经世致用文学思潮为林纾的翻译提供了文化动力,使林纾以实业目翻译,力求译以致用,实现其改良社会、激励人心之雅志。第三章从文本向度分析林纾的翻译文体。本章从对翻译文体的探讨开始,结合研究的实际情况,从文体特征和文体生成两个方面建构了林纾翻译文体分析模式。研究表明林纾的翻译熔各种文体成分于一炉,形成了一种杂糅的文学语言,这种独特的文学语言,是一种延续中有创新的新型文体,它是译者、读者和以中化西、西为中用的翻译文化策略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第四章从话语实践的向度探讨林纾翻译的生产过程。本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围绕林纾的翻译方式,对合译的具体过程作了分析,纠正了对林纾合译方式上的认识误区,指出林纾的合译也是翻译,值得严肃的学术探讨,同时详细地论述了口译合作者的地位与作用。第二部分探讨了林纾的翻译选材,厘清了林译小说“标示”与小说“类型”的区别,指出林纾的翻译选材出于启蒙的政治目的,译者选择的各种小说类型是为了向国人传播西方的先进思想。第五章从社会实践的向度将林译置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分析。通过分析译者所遵循的翻译规范,来探讨当时的社会文化对译者的影响。对林纾翻译规范的论述,本文选择了切斯特曼的规范分类法,即把翻译规范分为期待规范和专业规范。在期待规范方面,林译主要遵循了政治规范、伦理规范、宗教规范和文学规范这四条规范;在专业规范方面,林译体现了关系规范、责任规范和交际规范。林译遵从和体现的这些规范表明,林纾与合作者们在翻译过程中的删译、增译、改译,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译者基于特殊原因的考虑。第六章分析了林纾翻译的影响。本章强调在中国近代小说由古典走向现代的过程中,林译小说在小说类型、艺术形式、文学理论的革新上都扮演过重要角色,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本章还分别论述了林纾翻译对近代小说家创作的影响,以及对五四作家文学道路和文学倾向的影响。第七章为结语,从话语系统角度指出了林纾的翻译所以能够成功的原因,揭示了林译作为个案对整个近代翻译批评的启示意义,指出关于近代翻译的批评应该关注该时期翻译的文化氛围以及译者的文化取向。